好家风是一瓶经年的醇酒,愈久愈纯香;好家风也是一本经典的书本,对孩子的影响最直接、最根本、最长久;好家风还是一首红色的歌曲:“家家户户种田忙,种瓜的得瓜种豆的得豆,谁种下仇恨他自己遭殃”……
良好的家风不仅能影响和塑造一个人、两个人,而且能影响几代人、几十代人。正所谓,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作风淳,事业兴。传承好家风,全靠你我他。如何传承好家风,我有“三悟”。
一悟家国大情怀:好家风的“源头活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小家”与“大家”存在一个辩证法。一方面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另一方面,“好家风”也蕴含在“家国天下”的大情怀中。“我要学父亲的赤子情怀。您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您像一头老黄牛,为中国人民默默地耕耘着。这也激励着我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中,报效养育我的锦绣中华和父老乡亲。”这是200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习近平因公务繁忙缺席父亲88岁寿宴,抱愧给父亲写的祝寿信中的片段。一字一句间,尽显家国情怀。涵养家国大情怀,先要向古代先哲学习。读儒家《礼记?大学》、诸葛亮的《诫子书》《论语》《道德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之“八德”、“五常”、“四维”的营养和精髓;再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用马列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家风风向标,深入学习《资本论》《改造我们的学习》、加强共产党员的修养》;更要加强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深刻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精神,让好家风源远流长,清澈如许。
二悟细微出真章:好家风的“滋生土壤”。家风并非需要写在纸上,刻在碑上,我们自身的“三观”、道德素养、为人处世、日常生活无不烙上家风的印记。无论是《朱子家训》的“黎明即起,打扫庭除”还是《曾文正公家训》的“于读书种菜等事,尤为刻刻留心”,都注重从“细微”处涵养家风。《韩非子.说林上》:“圣人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故见象箸而怖,知天下不足也。”宋朝的苏洵在《辨奸论》也阐述:“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可见“微”并非真是小。“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对于孩子平时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引导,细致地分析,将良好的品德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融化在孩子、整个家庭的生活起居、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细微小事当中,“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让“清白家风”、“四知家风”、“卧冰求鲤”、“兄弟争相割皮救父”的古今佳话手手相传,如泉如冽,生生不息。
三悟严传贯始终:好家风的“清新保鲜”。“严是爱,松是害”,简单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好家风的传承,需要严传身教。李先念告诫子女:“你们谁要经商,打断你们的腿”,堪称严厉家风的典范;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的严厉家风,同样体现了大情大爱,真情真爱,让世人敬仰。严传身教,严以治学是基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如果“书香门第”遍地开花,“全民阅读”自然蔚然成风,“中国梦”就会更加充满希望;严传身教,严以律己是关键。就是遇事多反躬自省、罪几恕人,待人接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美德砥砺好家风,走出私欲膨胀、混浊贪婪的家风;严传身教,持之以恒是事功。“不懈积聚,终成事功”,以严治家风,最怕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重在久久为功,任何松懈就会倒置所有努力前功尽弃。当然,严厉不是要当“虎爸”、“狼妈”,要严之有序,严之有律,力求科学之严、严谨之严,在威严中体现无尽的慈爱,让好家风经久不衰,历久清新。 (来源:三湘风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