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广东省南雄市百顺镇为节约公务接待成本,在今年的公务接待中,用“自酿米酒”代替了市面上购买的酒。该镇一负责人告诉记者,百顺镇虽偏僻但每年接待压力不小,“平均一个月要喝掉100斤酒。”
如今,公务接待是基层或是下级绕不过的一道坎,群众对公款吃喝风深恶痛绝,基层政府的公务员也未必都对这些“白吃”的大餐甘之如饴。早在2007年,贵州一位政协委员就曾对媒体记者讲过:“一个贫困县的负责人告诉我,当地一年至少要用一卡车茅台酒搞招待。什么卡车不知道,肯定有好几吨吧。”
尽管叫苦不迭,接待还得硬着头皮继续下去,因为公务接待包含了太多潜规则,“接待也是生产力”。在这种情况下,百顺镇政府“开动脑筋”“自酿米酒”,自给自足搞接待,这种敢于向公款吃喝浪费严重之风挑战的勇气,实属可嘉。
正因此,有网友认为,百顺镇的做法应该推广开来,因为这种公务接待模式不仅节约成本,还比较健康。而笔者倒是希望,各地各级官员应该从这则新闻当中,读出“镇政府自酿米酒”的苦涩与无奈,自觉减轻基层政府的公务接待压力,或完全杜绝公款吃喝,从而让“自酿米酒”也没有接待“市场”。
事实上,镇政府“自酿米酒”搞接待,是基层政府对公务接待“痛却无奈着”的真实投射,是对公款吃喝风的有力反讽。在公务接待已成文化的情况下,谁又会大胆舍弃?
所以,笔者认为,基层政府自酿米酒搞接待,恐怕并不是老百姓最期待的好“独创”,镇政府的自酿米酒越有市场,也许公款吃喝之风会越盛。对此,上级部门及领导干部,应该为管辖地内出现这种“独创”而三思,从自酿米酒中品出基层政府的苦涩与无奈,严厉执行各种禁令,少一些不必要的调研、检查和视察,少给基层增添经济负担,从而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和腐败。(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