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让先行,生活有序;礼让缺失,生活混乱。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显示,高达95.2%的受访者感叹当下社会礼让精神缺失。“中国式堵车”“中国式喧哗”“中国式过马路”……诸如此类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无不凸显礼让文化的式微,礼让精神的贫瘠。
何谓“礼”?东汉刘熙《释名》:“礼者,体也,得事体也。” 礼让有退让、谦让、辞让的意思,包含着克己为人、顾全大局等丰富内涵。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了中国人的文明素养。尧舜让位、王泰让枣、孔融让梨、相如让廉颇等无一不是广为流传的佳话。然而,在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下,一些人理所当然地认为“礼让吃亏”,不惜为马路行车、排队上车之类的小事疯抢狂争。殊不知,这不仅影响个人形象,还影响他人利益,甚至付出沉重代价。近日,北京一辆救护车在路上因得不到社会车辆避让致使伤者身亡就是血的教训。
礼让是一种规范。礼让不先行,混乱、祸患、不文明、不和谐就会先行。有些人为什么不愿礼让?一个理由是资源有限,粥少人多。为了能挤上车、抢个座,不得不挤。然而,有时车上本有空位,只有两人上车,也要你争我夺一番。实际上,拥挤没有理由,主要是一些人缺乏利他意识、规则意识、公共文明意识。
利他就是利己, 吃亏也是积福。遇到冲突时,相互礼让,就会化解矛盾,减少争斗,节约社会成本,人人都成赢家。据统计和分析,如果行车者都能遵守交通规则,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北京的堵车和事故可能会减少1/4。如果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利己主义终极格言的话,那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利他主义、文明礼让的最好诠释。
礼让先行,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一些人谈起不文明不礼让的现象忧心忡忡,涉及自己时却往往利益为先、礼让为后。人改变环境,同样,环境也能改变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当我们坚持礼让先行之时,也就是为自己创造和谐有序的生活之日。
改变不礼让的习惯,仅在精神层面倡导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破坏秩序的人得到好处,礼让的人反而吃了亏,那么有礼让习惯的人也会慢慢放弃礼让。只有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形成严格的管理监督机制,让礼让的行为得到良好的回报,让不文明的行为受到严厉的惩罚,才能真正创造出礼让先行的大环境,从而使每个人享有规则有序的生活。
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文明支撑。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说:“社会就是一个幸福的大厦,是依赖社会正义美德建设的;在这一座大厦的建设过程中,如果没有彼此的支持和结合,任何一块砖头都不能发挥作用。” 就让我们用文明礼让的双手,来创造安定有序的生活,收获他人的尊敬和内心的快乐吧!(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