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3年11月,为减低生产成本,提高新拌混凝土的操作性,增加混凝土的后期强度,在管桩配合比中采用30%的掺和料(磨细石英砂)大大减低了生产成本,后期压蒸强度比脱模强度提高100%-120%,并在大部分管桩行业中得以推广应用,获得2014年度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2、2004年5月首先在管桩行业中应用新一代高效减水剂(氨基磺酸盐高效减水剂)、新型改性高效减水剂(三聚氰氨类)既减低了生产成本,又改善了混凝土的操作性能,获得2014年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年会优秀论文。 3、2005年3月应集团开发要求,成功应用管桩余浆,回到再生产中,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社会环境污染,并在大部分管桩行业中得以推广应用,获得2006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年会优秀论文。 4、2007年在全国混凝土行业倡导绿色和耐久性的研究方向指导下,成功研究和试用了一批复合掺合料(矿渣粉与磨细石英粉;矿渣粉与粉煤灰)在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中的,通过对耐久性指标氯离子含量及电通量、400次冻融循环试验其耐久性指标均有大幅度改善和提高,在一些中度酸腐蚀及氯离子侵蚀环境得到应用,获得2016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年会优秀论文。 5、2009年1月应集团公司开发的要求,由技术中心设计,外协单位(上海金路、江苏星驰)协助对碎石筛洗分级及污水循环处理系统成功试制,提高了混凝土强度及质量稳定性,降低了混凝土胶凝材料总用量,既降低生产成本又减少社会环境污染,该项目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2012年针对宁波滨海新基地管桩车间蒸汽养护池的设计需要,专门设计了22个的独特的蒸养池结构,该设计结构改变了传统蒸养池漏气的缺点,并在2014年1月获得2项实用新型专利。 6、2009-2010年对于宁波地区天然砂资源紧缺的现状,带领技术团队,对天然砂和人工砂的细度模数、级配曲线、颗粒形状进行研究,根据两种砂的特点,采用优势互补的规律,按不同的比例混合,达到最佳的级配效果,从而研究出复合砂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中的批量应用,有效的解决天然砂资源的缺乏,质量下降的问题;同时又达到人工砂成本比天然砂成本低的效果。 7、2011年针对宁波轻轨1号线我公司3#标段的管片早期的局部质量问题(气泡、手孔收缩、脆性大外、色泽不一),采用聚羧酸高性能改性外加剂,并调整砂石级配及优化配合比,改善了混凝土的触变性能,降低了混凝土的分层、离析和泌水现象,提高了混凝土体积稳定性,明显降低了裂缝和气泡,其综合经济成本未有增加,该项目已取得工程检测和试用。 8、2012年针对宁波市经信委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号召,我公司专门成立了免压蒸混凝土预制桩的研究项目:PHC2012免蒸压高强度管桩1201U001,并作为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成功研制C80免蒸压管桩的工艺技术,并在滨海新基地推广应用中不断完善,预计对滨海基地年产能按300万米/a产量计算,约合混凝土量为:300×0.15=45万m3,可节约成本606.15~931.95万元,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可减少释放约9600t的CO2及氮氧化物的排放。并于2013年4月通过宁波市经信委组织的专家成果鉴定。目前已在预制桩经行业内得到普遍应用和推广,该公司年产预制桩1000万米,预计均比传统的压蒸养护工艺成本低13.47~20.81元/m3,掺合料若加入硅灰时,成本比传统的压蒸养护工艺提高23.13~32.99元/m3。按宁波中淳高科桩业股份有限公司近一年来的生产情况看,上述七种方案均能满足C80混凝土的要求,为节约成本,在生产C80混凝土时,采用纯水泥或粉煤灰、矿粉做为掺合料,硅灰不做考虑。按300万米/a产量计算,约合混凝土量为:300×0.15=45万m3,年可节约成本606.15~931.95万元,具有可观的经济效益,按1000万米计,则年可节约2000万元。 9、2012年参与集团关于宁波市住建委批复的研发项目:(1)静钻根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研究与开发宁建科2011—22号;(2)复合配筋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研究与开发宁建科2011—21号项目的研究,承担工艺研究的工作,该项目于2013年5月通过宁波市住建委组织的专家成果鉴定。年可增加经济效益3500万元,实现新的利润额约700万元。 10、2013年针对宁波市象山某工程特定的地质与工程状况,需要设计更高强度高性能的混凝土预制桩型,我公司专门成立了C100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桩的研究项目,并作为该项目的第一负责人,并在滨海新基地试制成功,可完全满足浙江某特定区域对高强高性能混凝土预制桩的强度等级设计要求。该项目获得2013年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年会优秀论文奖 11、2018年3月-至今公司研发的新型材料装配式构件(电缆沟井、围墙、防火墙、配电房、电缆排管、环保雨水井等)、超高性能混凝土电杆产品取得一定的成绩和推广应用,在南方电网5省及部分国网系统取得多个客户的认可运行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