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第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于近日落下帷幕,经过学院初赛、团委资格审查、校级复赛、决赛层层选拔,最终10件作品从297件校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校级特等奖,并代表学校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后,让我们一同分享挑战背后的故事:
从课堂学习到课外科研,比赛提升能力
“目前市面上主流的无人机摄像头只能在俯仰轴运动,若要实现三维空间中的摄像头的运动,需要操作者同时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操作较为复杂,给无人机的飞行带来了较大的安全隐患。我们将采用‘头部动作捕捉技术’来为这一问题寻找最优解决方案。”这是《基于头部运动实现超视距3d视觉追踪的无人机系统》团队负责人孙超在“挑战杯”校级决赛答辩会上对作品的先进性进行的阐述。
孙超说,他当时加入这个团队的时候,底子是相当薄弱的,但是就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信念赶了上来。经过不断的积累,无论是在电路焊接,还是编程运行,都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夯实了专业基础与理论知识,还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研究水平。
夜深人静,当别人早已进入梦乡时,他们却在办公室继续讨论着一天没有完成的任务。下课铃响,当别人背起书包轻松地走出教室时,他们却立刻奔向图书馆查阅资料……当问及一路走来的感受时,周慧敏说:“作为校团委创新创业部的学生干部,我既要和老师一起组织赛事,同时这次我也是参赛者。除了工作和参赛,我还要考专四,很长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休息,但因为喜欢,也很珍惜这个得来不易的机会,因此从未感到枯燥、辛苦,内心反而充实、笃定。”
从团队协作到师生互动,比赛增进情感
“因为我主要是负责队伍中成员的程序代码修改和后期论文方面的工作。经过这一次比赛,水平提升了很多,其中有课题本身难度的原因,没有经验的我们只能去向老师请教。另外,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增强了我们的合作意识,大家分工明确,协调有序。”作品《电脑数据文件安全加密软件》成员龚龙说道。
对于学生来说,老师们的每一次指点都会让他们受益匪浅。在他们的心里,对于老师,是充满着感激之情的。
“我们的选题是和指导老师在争做‘六有大学生’学习活动开展中碰撞出来的。”徐怡静笑着说。在她看来,只要认真地向老师请教,总有热心的老师会给他们各种各样的意见。在参加“挑战杯”的过程中,两位老师一直热心地给她们指导论文。
“可以这样说,指导老师覆盖了我们团队所要面对的各个方面,除了前期的程序设计、系统运行试验、数据处理外,我们在后期参赛申报程序中答辩书面材料的准备,成果视频的准备,都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其实,在指导老师付出辛苦努力的同时,校团委也是费尽心血,乐此不疲。“挑战杯”是一场持久战,每两年一届。为了公平、公开、公正地遴选出优秀作品,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校团委都会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斟酌赛程安排和评审方案,并组织专家对参加省赛的作品“会诊”修改完善。
从辛勤耕耘到收获成长,过程结果同样重要
《城市下水道作业安全水平预测仿真研究》负责同学谢泽均今年是第二次参加省赛,去年他参加了“创青春”省赛。从学院初赛、校赛,再到省赛,小组成员过五关斩六将,从重重险阻中成功突围。回忆这段经历,他感慨万千,参赛不仅增强了自己的实干能力,开阔了眼界,而且可以与全省志同道合的朋友共聚一堂,切磋交流,收获颇丰。“各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专家评委的点评都有可能让我们茅塞顿开。”谢泽均说,而对学生来说,相比名次,这也许是更重要的收获。
“‘挑战杯’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比赛,老师更多是指导,学生必须承担三分之二以上的研究任务。”“论文《从‘罗一笑事件’看线上公益平台对个人网络求助发展的影响》,选题有意思,时效性强。”“……”在决赛答辩会上,评委们热烈合议。决赛持续了三个多小时,不知是学生的热情积极感染了评委,抑或是评委的认真敬业影响了学生,大家一直坚持到结束才离开。
“毛老师,入围结果什么时候能出来?有个学生很想把作品重做,可时间和经费都吃紧,最后也不知道能不能上。但是学生很积极、坚持,不管怎么样,从鼓励学生的角度出发,还是让他重新做吧。省赛有消息请及时反馈。”这是电信学院姚院长在就作品修改进度征询校团委意见。作为指导老师,他并不是不看重比赛结果,在他看来,学生坚持把科研成果做出来了,就已经是成功了。
正如《永不言弃》中所说,“做事经历过一个刻骨铭心的过程后,你才会体会到比结果更重要的东西。”(校团委 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