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风景

理论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教育 > 正文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文摘

2016年10月18日  点击:[]

 



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在当代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席卷激荡,开启了新一轮更为强劲、更富成就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以对时代大趋势的科学把握、对实践新要求的系统回答、对人民新期待的积极顺应,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的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植根于波澜壮阔的实践之中,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的这段话,指明了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赋予、由实践来检验的。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之中,以总结实践经验、凝结实践智慧、提炼实践真知为己任,以指明实践方向、引领实践发展、拓展实践成就为追求,既从实践中吸取丰富养料,又被实践赋予充分的真理性与科学性。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应当也必须包含对其真理特征的诠释证明和进一步彰显。这既是丰富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丰富发展的关键标志。在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方面,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两大特点或两大优势:一是它自身诞生于最新实践中,携带并充盈着最新的实践需求、实践特征、实践风格、实践气息,而最新的实践又是最生动、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二是它服务于并作用于当下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最直接、最直观地映现出实践的成果与能量、实践的走向与前景,而这恰恰与能否把握本质和规律相联,与能否反映人民意愿、期待和利益相牵。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拓展视野、进取创新,而且追随时代步伐、紧扣实践脉搏、不断探求并获取规律性认识,更以自身系统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鲜明理论品格,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充沛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坚固的真理支撑。  

   

    二、科学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能否实现理论创新,关键看能否科学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矛盾。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回答。面对众多挑战与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甫一上任,就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着力处。以问题为导向,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解决时代课题中积聚起丰厚内容,阐发出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在奋斗目标上,明确“两个一百年”美好前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目标引领地位,以凝结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发展道路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在总体统筹上,强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让“五位一体”建设形成合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总方略,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在理念指导上,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保障条件上,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努力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领导核心上,强调管党治党,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紧扣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崭新时代内涵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新的实践发展,使当代中国发展与时代要求吻合、与发展趋势顺应。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扣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崭新时代内涵。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转向创新驱动的形势,及时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供需关系的明显变化和结构性失衡,针对供给侧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的现状,为解决生产要素向有效需求领域和中高端领域配置,果断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作出“精准扶贫”决策,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军号角。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方面,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重大理念、重要思想、重点战略,都深深地镌刻上了时代印记、中国印记,都切实影响到了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也使党的科学理论的时代内涵更加充沛丰盈、时代特色更加熠熠生辉。  

   

    四、突出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作用

   

    党的科学理论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观点体系,又是给予人们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的基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和优长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要求的那样,在决策部署“过河”的任务时,要始终重视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使目标要求与途径措施协调一致、有序衔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始终把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贯穿其中,把需要具备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穿其中。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视与突出,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会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矛盾、观察和处理问题,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把握客观实际和现实生活,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在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洞悉规律的辩证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增强底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力求“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增强从容自信方面,要求我们具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定与气度,从容处事,处乱不惊,既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增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自信。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要求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正确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些关于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的辩证思维,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五、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完备,意蕴深邃,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和科学理论体系。它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它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是深刻的、全方位的,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历史逻辑与实践本性的统一、理论观点与思维方法的统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实践诞生伟大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代共频律动、与实践同步并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引领,我们统一思想、武装头脑,凝聚人心、动员力量,深化实践、推动工作,会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执笔:商志晓)  


 

继往开来,掌舵扬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逻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韩庆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 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里的“新思想”是比“新理念”、“新战略”更具有涵概性、包容性、通透性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 “新理念”和“新战略”,“新理念”和“新战略”都是“新思想”的不同体现。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表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世界的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 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实际上意味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或历史逻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升华的关系。也就是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升华者。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爱国”、“友善”等价值 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 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  

不仅如此,在谈论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他也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 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因,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 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破解当今我国面临的难题。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汲取“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以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 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民族特色。一是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如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中国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蕴含着民族特色。二是语言上的民族特色。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靴子合 脚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要踏石有印、抓铁有痕”、“要具有钉钉子精神”、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就要要刮骨疗毒论”等,其话语显然具有民族风格和特 色。  

  首先看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世情党情国情的关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对世情党情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是从世情党情国情出发而提升出来的,世情党情国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依据。  

第一,“世情”与“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当今的世情:当今世界格局和秩序正在调整,进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却是“全球治理相对滞后。”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引发了世界的“权力转移”或“力量转移”。这种权力或力量转移改变着世界格局和秩序(比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等),也引起各国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重组或调整。在这种重组或调整中,各种利益、文化会发生某种冲突,从而会导致世界不稳定。面对这样的世情,习近平总书记有效应对、确定目标、精准发力,提出了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战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韬光养晦”,又“奋发作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建立以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命运共同体:(1)围绕“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建构好中美、中俄“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2)围绕“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倡议,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3)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4)围绕“亲诚惠容”理念,建设好周边外交这个“局”。如今周边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最为重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始于周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始于周边,打通欧亚大陆桥始于周边。最终目标,是破解周边外交困局,实现多极制约和拥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从中显示“中国力量。”  

   

  第二,“党情”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党情:我们党打得“铁”很硬,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我们自身还不是很硬。”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比较坚硬。从总体上讲,主要有三块坚硬的“铁”:一 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各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二是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进入“表达诉求、矛 盾多发、攻坚克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更多新的难题;三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既成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日趋激烈。这意味着 新一届中央是在踏着“尖刀”前进,是在攀登一座没有探测过的险峻“高山”。就是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是非常严峻的。中国共产党人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所打得“铁”相当坚硬,那么,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在积极干事业的。然而,正如胡锦涛同志当年所说的,我们一些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 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这“四种危险”是如何发生的?1978年之初,我们强调“放开”,之后又进一步强调“放活”(这时,一定程度上开 始出现了淡化“原则”的现象),接下来出现了“放松”(如放松世界观、人生观改造),再进一步升级,就出现了“放任”(如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任性,有嘴就 任性),由此进一步升级演变,就出现了“放纵”,最后走向了“放荡”或“放肆”(如“周永康现象”),做人做事用权毫无底线,践踏一切党纪法规,进而出现 了“四种危险。”  

由此,当务之急且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短板,围绕破解“四种危险”提出目标、精准发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自身真正硬起来。治国先治权,治权先治吏,治吏先治权,治权必从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敢于直面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且首先把破解“四种危险”并使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思路的突破口。第一,针对“精神懈怠”(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自信,确定共识,缺乏凝聚力,缺乏斗志),强调“硬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凝聚共识;要凝聚改革合力,汇聚社会正能量;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二,针对“能力不足”,强调“硬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减少应酬之风,强化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针对“脱离群众”,强调“硬在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 除;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这里,作风建设一定落实到用人作风建设上。用人作风决定工作作风,进而决定生活作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第四,针对“消极腐败”,强调“硬在纯洁。”习 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强调在反腐倡廉上要敢下重手,把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总之,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伟 大工程”,使我们党从精神、能力、作风、纯洁等方面真正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 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要把对领导干部的高标准要求与尊重领导干部合法合理的正当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国情”与“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思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国情: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 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转型升级和小康决胜阶段,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现代国家治理跟不上。”基于这种国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问题和短板,提 出目标且精准发力,既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围绕结构调整、力量转移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还 针对利益博弈和思想分化,提出作为最大公约数且能凝聚共识的中国梦。  

  由上可以看出,世情党情国情,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克服短板、精准发力的思想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分析研究党史国史。分析研究 党史国史,根本目的是全面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 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总结党史国史经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从对党史国史的分析研究中,可以提升出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既要善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又要把握好“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之间的关系。” 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那么,它就 既可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反之,既会影响社会发展活力,也会影响社会和谐,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调整与治理能力直接相关。就是说,判 断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社会发展的“活力”、“和谐”和“治理”状况。正因如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以求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解决好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和谐问题。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状况,这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要矛盾中来揭示。正因如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强调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是“第一要义”,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国前进中的问题。把握“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要围绕“伟大事业”来推进“伟大工 程”,通过推进“伟大工程”来实现“伟大事业”,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强调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流”。  

  这种源和流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表述,那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主要体现在: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整合、提升。毛 泽东的治党思想,“从严”是其本质特征;邓小平强调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是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 书记既强调“从严”,也强调“全面”,又注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还注重从破解我们党面 临的“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入手全面从严治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和提升。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整合、提升。上 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 国家行列。上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 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既思考其任期内的战略问题,也思考未来长 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其任期内首要的战略问题,就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首要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包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超越“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一种更高追求。这里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整合和升华。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提升。2006年10月,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 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 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十二个词的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象、提升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理念。  

4)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思想的整合、提升。十 八大以前,我们党较为注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遵循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 辑,在实践上集中做“四件大事”:在任期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从严 治党。把这四件大事加以整合,便形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四个全面”。对这一有机整体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升,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构成一个逻辑系 统,具有内在联系,即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举措(手段)。正是基于这 种思考,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反映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具有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符 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逻辑,且体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和提升。  

  (5)习近平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整合、提升。科学发展观蕴含着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 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思想。对这些思想加以整合、概括和提升,可 分别提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这五大发展理念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可以看出,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 大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存在的五大短板。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之后,世人关注的第一号问题,就是其治国理政以什么来开局?开局的首要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 义”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且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习近平总 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明确强调: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焦到、落实到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是一次具有宣告意义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局”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政治信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看 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十八大精神的关系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具体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为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强调“不忘初心”,回归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 社会主义。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要坚持公有制地位不能动 摇,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政治领域,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在文化领域,强调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领域,强调要注重保障民生,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一,首次对“中国特色”加以阐释,指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根据我们的理解,这里所讲的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 据、总布局、总任务;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基因;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我国改革创新精神,并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 强调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里讲的伟 大斗争,既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又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拓拼搏的精神状态。其三,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其四,对坚定“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予以强调并给以阐释,认为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其五,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从手段维度回答了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其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规律,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因而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韩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系统掌握这些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关系。  

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一个奋斗目标,让大家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个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有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央治国理政就有了“重点”,也有了“总抓手”。  

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五个方面一环套一环、一扣连一扣:有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就要进一步明确这条主线的指向,即实现中国梦;有了这个目标,就必须明确实现目标的价值导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价值引领,还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这个战略布局,要靠五大发展理念。  

   


 

   

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要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核心的思想包含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任务、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实现目标任务的路径与举措等。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思想的精言要义。  

   

  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崇高情怀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又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是“总目标”、“总任务”与“阶段性目标”、“阶段性任务”的关系,是引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明确的积极的纲领”。这一“明确的积极的纲领”,是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的崇高体现。  

  中国梦是人民梦,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的期盼,是对人民的责任。这一责任,体现浓浓的人民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曾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就是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警示全党,如果不能搞好建设,对人类的贡献不大,就不仅有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危险,而且“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邓小平也指出,“如果中国要对国际共运、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话,关键是生产力发展”。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实现民族的夙愿,是对民族的责任。这一责任,体现深厚的民族情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华民族的梦,也与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民族梦紧密相连。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2013年以来,在亚洲,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澳洲,在东欧;在博鳌亚洲论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和亚信峰会,在中阿合作论坛,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亚非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国梦与拉美梦、东盟梦、俄罗斯梦等对接,庄严承诺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而不是恐惧和贫穷。“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共同历史命运和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现实需要的共同价值认同。推动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愿望的实现,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殷切的人类情怀。  

  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民族复兴中国梦蕴含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要义。  

   

  发展新理念的深邃视界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理念决定方向,方向决定行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又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阐释了新理念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深化了对发展理念的认识。  

  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是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发展难题、发展瓶颈的总思路。创新发展着眼发展的动力,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是从过度依赖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智力等要素主导发展的根本。协调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对称、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等突出问题的根本。绿色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向,解决发展的永续性问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恢复自然生命、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根本。开放发展着眼发展的环境,解决发展内外的联动性问题,是扩大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参与世界经济规则的顶层设计、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共享发展着眼发展的目的,解决发展的公平性问题,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更有质感、发展更具力量的源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单独看都不是新提法,但作为整体发展理念推出,则体现了不断开拓发展智慧的深邃视界。  

  总体上看,“发展”犹如一条“金线”横贯五大理念。从发展的内容维度讲,五者着力点既并联相关,又各有所指,分别着眼于发展的动力、方式、方向、环境、目的,有机统一、密不可分。从发展的逻辑维度讲,五者剑指发展难题,各具针对性,分别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整体性问题、永续性问题、联动性问题、公平性问题,顶层设计层层递进。从发展的功能维度讲,五者主体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分别呼应发展的动能、基调、底色、大势、目标,紧密相连、交相辉映。从发展的践行维度讲,五者定当统一贯彻、同时发力,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  

  分项上看,五大理念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创新”理念为例,“崇尚创新”既是精神状态,又是发展要求,二者的统一和实现,有赖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共振。“协调”是创新的基本原则,从发展方式上规定创新的指向;“绿色”是创新的基本取向,从发展方向上规定创新的未来;“开放”是创新的现实条件,从发展环境上规定创新的空间;“共享”是创新的根本要求,从发展目的上规定创新的落脚点。离开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规制,“创新”就失去了根本性的支撑,也就只能是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周始循环。再以“绿色”理念为例,没有“创新”,“绿色”就失去动力,难以实现;失去“协调”,“绿色”就失去整体,就会成为碎片化的枝叶;没有“开放”,“绿色”就失去平衡,变得灰暗;没有“共享”,“绿色”就失去方向和目标,就会丧失民心。  

  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的每一项,都与其他各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认识的新视界。(作者:张乾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五大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等的深刻认识,在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五大维度。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可以囊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之下,都是以这个主题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国防与军队建设、国际关系与外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社团工作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完整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更加广阔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前景。  

   

  根基:“两个巩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力量的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硬实力”,还取决于指导思想、价值理念、文化道德、精神文明等“软实力”。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找到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姓“马”姓“共”,强“精神之钙”,不能得“软骨病”,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真经”;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道德建设为支撑,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并把它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保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执政形象,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可度,对执政地位的支持度,对执政行为的信任度。党的执政形象,并不是只要有了领导权、执政权,然后发号施令,就自然而然有了,关键是要做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执政理念要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政治制度要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相统一、政治领导者要做到有道德与有才干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腐败亡党亡国”,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坦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也就是说,要大大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社会认同度、心理支持度和行为信任度,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以务实为重,治党以严字当头,首先以抓党的作风建设带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铁拳反腐,还相继推出了“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纪检全覆盖、中央巡视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等。  

   

  布局:“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我国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是历史相承的,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很明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宣示他的重大执政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实现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是“共同愿景”,是“时代主题”,是“最大公约数”,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和平梦。到2020年,第一个100年即将结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突出强调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布局。  

   

  发展:“五大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坚持“五大理念”搞发展,将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搞建设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素质本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发展见效的思路举措,指导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戴木才)  

   


 

准确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辛向阳  

2016年06月03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既有立论基础、根本目标,又有思想主线、重要遵循以及精神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针。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立论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国情?当代中国的国情表现为“三个三”:首先是“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中最根本的就是基本国情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其次是“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再次是“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三个三”的新国情带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会被中断,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了使中国发展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提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残酷掠夺和战争阻挠,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陷入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境地。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把国家的愿景、民族的理想以及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能够产生磅礴的发展动力,而且能够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新期盼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能够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民族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凝聚起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精彩地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巨著: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建设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全体人民真正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够制度化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大力发展引领时代进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切实创造各民族、不同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支持和理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的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意识鲜明,不仅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塔西佗陷阱”等陷阱问题,还要解决诸如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减弱、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短板问题,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手段推进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科学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归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段,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后半程,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净化网络空间,唱响网上主旋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

   

2016年03月21日 14:41:54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锐利武器,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体悟、系统把握其基本内涵。  

   

  一、深刻领悟以为民为核心价值、以担当为政治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治国理政理念是治国理政主体对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是其指导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说明时,习总书记又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形成的丰富理念,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担当”“发展”。其中,为民是核心价值理念,担当是政治责任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  

  为民理念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谁治国理政,是确立治国理政理念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为人民服务”摆在执政理念的首要位置,表明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治国理政。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都表明:新一届党中央极其鲜明地确立了为民理念,并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治国理政活动的要素之中。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为民理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落地生根。  

  担当理念集中体现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治国理政要担当什么样的政治责任,这是执政主体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表明担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责任理念。现在,我们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切实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就必须牢固树立担当理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多次强调要有“铁一般担当”,明确把“敢于担当”列为“好干部”应有的标准要求之一。习总书记既重言教,更重身教。面对国家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就靠自身硬的豪气和胆气,勇敢担当起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体现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可贵品格,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担当的表率。  

  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怎样的发展来强国富民,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治国理政活动,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更新进步上来。发展理念,具体展开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五大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理念集合,共同构成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二、深刻领悟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总布局各领域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治国理政新思想

   

  治国理政思想是治国理政理念的系统展开,是治国理政主体彰显治国理政理念的主张和思路,也是实施治国理政战略的根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了治国理政理念和战略。因此,新思想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核心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在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概念之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专门阐述。这充分表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科学体系的新发展。由于新思想具有核心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新思想之中。应当看到,党中央围绕这一主题推进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还体现在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各个领域建设的论述中,前者是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统领和灵魂,后者是支撑和展开。  

  ——关于从总体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牢记总依据,按照总布局,落实总任务,贯彻基本要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加强提炼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要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是要抓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三、深刻领悟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治国理政战略是为彰显治国理政理念、贯彻治国理政思想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时代主题,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这个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体系,相互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强军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充分发挥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

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大意义  

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与力度,在当代中国广袤的大地上席卷激荡,开启了新一轮更为强劲、更富成就的现代化建设历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以对时代大趋势的科学把握、对实践新要求的系统回答、对人民新期待的积极顺应,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党的科学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赋予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力量。  

   

    一、植根于波澜壮阔的实践之中,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马克思的这段话,指明了认识的真理性是由实践赋予、由实践来检验的。我们党的理论成果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发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之中,以总结实践经验、凝结实践智慧、提炼实践真知为己任,以指明实践方向、引领实践发展、拓展实践成就为追求,既从实践中吸取丰富养料,又被实践赋予充分的真理性与科学性。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应当也必须包含对其真理特征的诠释证明和进一步彰显。这既是丰富发展的基本前提,更是丰富发展的关键标志。在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真理特征方面,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展现出两大特点或两大优势:一是它自身诞生于最新实践中,携带并充盈着最新的实践需求、实践特征、实践风格、实践气息,而最新的实践又是最生动、最鲜活、最具说服力的;二是它服务于并作用于当下的实践活动和实践过程,最直接、最直观地映现出实践的成果与能量、实践的走向与前景,而这恰恰与能否把握本质和规律相联,与能否反映人民意愿、期待和利益相牵。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拓展视野、进取创新,而且追随时代步伐、紧扣实践脉搏、不断探求并获取规律性认识,更以自身系统完整而又逻辑严密的鲜明理论品格,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充沛的科学思维,提供了坚固的真理支撑。  

   

    二、科学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

   

    能否实现理论创新,关键看能否科学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理论课题和现实矛盾。党的十八大之后,一系列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作出清晰而准确的回答。面对众多挑战与困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甫一上任,就团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大刀阔斧、励精图治,以非凡的理论勇气、高超的政治智慧、坚韧不拔的历史担当精神,推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问题是时代的先声,问题是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着力处。以问题为导向,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解决时代课题中积聚起丰厚内容,阐发出真知灼见,极大地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在奋斗目标上,明确“两个一百年”美好前景,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置于目标引领地位,以凝结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在发展道路上,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们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在总体统筹上,强调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让“五位一体”建设形成合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在战略布局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总方略,共同支撑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在理念指导上,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在保障条件上,通过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等,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努力为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在领导核心上,强调管党治党,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党风廉政建设,以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  

   

    三、紧扣时代特点和发展趋势,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崭新时代内涵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面前,党中央牢牢把握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积极应对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推动形成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指导新的实践发展,使当代中国发展与时代要求吻合、与发展趋势顺应。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扣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党的科学理论注入了崭新时代内涵。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转向质量效率,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发展动力从资源要素转向创新驱动的形势,及时提出要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面对供需关系的明显变化和结构性失衡,针对供给侧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的现状,为解决生产要素向有效需求领域和中高端领域配置,果断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紧迫任务,作出“精准扶贫”决策,吹响了脱贫攻坚的进军号角。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方面,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努力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重大理念、重要思想、重点战略,都深深地镌刻上了时代印记、中国印记,都切实影响到了中国发展、世界发展,也使党的科学理论的时代内涵更加充沛丰盈、时代特色更加熠熠生辉。  

   

    四、突出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指导作用

   

    党的科学理论既是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观点体系,又是给予人们思想指导和行为指南的基本方法。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所在和优长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当年所要求的那样,在决策部署“过河”的任务时,要始终重视解决好“桥和船”的问题,使目标要求与途径措施协调一致、有序衔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治国理政实践中,要始终把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贯穿其中,把需要具备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贯穿其中。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视与突出,在多方面得以体现。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要“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学会运用辩证方法分析矛盾、观察和处理问题,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把握客观实际和现实生活,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在提高科学思维能力方面,要求我们要着力提高统揽全局的战略思维、知古鉴今的历史思维、洞悉规律的辩证思维、开拓进取的创新思维,同时要增强底线意识,强化底线思维,力求“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在增强从容自信方面,要求我们具备“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淡定与气度,从容处事,处乱不惊,既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也要增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自信、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自信。在保持战略定力方面,要求我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之际,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增强政治上的坚定,毫不动摇地走自己的正确道路,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这些关于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党的科学理论的辩证思维,彰显党的科学理论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五、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完备,意蕴深邃,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和科学理论体系。它凝结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经验与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它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发展,是深刻的、全方位的,体现出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真理观与价值观的统一、历史逻辑与实践本性的统一、理论观点与思维方法的统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实践诞生伟大思想,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时代共频律动、与实践同步并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之所以不断取得新成就、开创新局面,根本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根本就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指导。有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引领,我们统一思想、武装头脑,凝聚人心、动员力量,深化实践、推动工作,会进一步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  

   

(执笔:商志晓)  


 

继往开来,掌舵扬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四大逻辑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兼哲学部主任 韩庆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 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里的“新思想”是比“新理念”、“新战略”更具有涵概性、包容性、通透性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包括 “新理念”和“新战略”,“新理念”和“新战略”都是“新思想”的不同体现。用“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来表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成果, 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进一步深化和提升。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和政治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贡献给世界的思想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文化传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 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这实际上意味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基础或历史逻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传承、弘扬、升华的关系。也就是说,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弘扬者和升华者。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爱国”、“友善”等价值 的传承、弘扬和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 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体现了古圣先贤的思想。  

不仅如此,在谈论作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另一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即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时,他也阐释了国家治理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关系。他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我们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 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要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就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基因,深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 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还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来破解当今我国面临的难题。当今世界不稳定、冲突的因素在增多。习近平总书记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中汲取“和合”、“和而不同”、“世界大同”、“协和万邦”等优秀思想资源,提出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合作共赢的思想,以求化解各种矛盾和冲突这一 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以民族特色。一是内容上的民族特色。如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 斗目标和中国梦,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蕴含着民族特色。二是语言上的民族特色。如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所讲的“打铁还需自身硬”、“靴子合 脚不合脚,自己穿上才知道”、“要踏石有印、抓铁有痕”、“要具有钉钉子精神”、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就要要刮骨疗毒论”等,其话语显然具有民族风格和特 色。  

  首先看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世情党情国情的关系。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对世情党情国情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是从世情党情国情出发而提升出来的,世情党情国情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依据。  

第一,“世情”与“习近平外交战略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当今的世情:当今世界格局和秩序正在调整,进而引发各种矛盾和冲突,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却是“全球治理相对滞后。”中 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及其他重要因素,引发了世界的“权力转移”或“力量转移”。这种权力或力量转移改变着世界格局和秩序(比如美国的“亚太再平衡 战略”等),也引起各国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重组或调整。在这种重组或调整中,各种利益、文化会发生某种冲突,从而会导致世界不稳定。面对这样的世情,习 近平总书记有效应对、确定目标、精准发力,提出了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来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外交战略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文明互鉴;亲诚惠容;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既强调“韬光养晦”,又“奋发作为”,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建立以全球治理与合作共赢为核心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外交新格局和命运共同体:(1)围绕“和平发展”理念,积极建构好中美、中俄“大国关系”这两个重“点”;(2)围绕“合作共赢”理念,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出“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倡议,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条“线”;(3)围绕“文明互鉴”理念,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互联互通,打通欧亚大陆桥这两个“面”;(4)围绕“亲诚惠容”理念,建设好周边外交这个“局”。如今周边外交在中国对外关系布局中最为重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始于周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始于周边,打通欧亚大陆桥始于周边。最终目标,是破解周边外交困局,实现多极制约和拥有一定的国际话语权,从中显示“中国力量。”  

   

  第二,“党情”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党情:我们党打得“铁”很硬,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我们自身还不是很硬。”今天,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打的“铁”比较坚硬。从总体上讲,主要有三块坚硬的“铁”:一 是在我国改革发展进程中积累起来各种矛盾、问题和难题,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是体制机制弊端和利益固化藩篱;二是我国相对发展起来以后进入“表达诉求、矛 盾多发、攻坚克难”这一新的历史时期,遭遇更多新的难题;三是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以后,既成强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对我国的围堵打压日趋激烈。这意味着 新一届中央是在踏着“尖刀”前进,是在攀登一座没有探测过的险峻“高山”。就是说,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临的困难、挑战、风险是非常严峻的。中国共产党人 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是打“铁”的主体。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所打得“铁”相当坚硬,那么,作为打“铁”的主体即中国共产党人自身必须硬。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在积极干事业的。然而,正如胡锦涛同志当年所说的,我们一些共产党人自身还不是很硬,存在“精神懈怠、能力不 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四种危险”。这“四种危险”是如何发生的?1978年之初,我们强调“放开”,之后又进一步强调“放活”(这时,一定程度上开 始出现了淡化“原则”的现象),接下来出现了“放松”(如放松世界观、人生观改造),再进一步升级,就出现了“放任”(如有权就任性,有钱就任性,有嘴就 任性),由此进一步升级演变,就出现了“放纵”,最后走向了“放荡”或“放肆”(如“周永康现象”),做人做事用权毫无底线,践踏一切党纪法规,进而出现 了“四种危险。”  

由此,当务之急且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这些问题和短板,围绕破解“四种危险”提出目标、精准发力,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我们党自身真正硬起来。治国先治权,治权先治吏,治吏先治权,治权必从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敢于直面我们党面临的“四种危险”,且首先把破解“四种危险”并使自身硬作为治国理政思路的突破口。第一,针对“精神懈怠”(缺乏理想信念,缺乏自信,确定共识,缺乏凝聚力,缺乏斗志),强调“硬在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我们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凝聚共识;要凝聚改革合力,汇聚社会正能量;要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第二,针对“能力不足”,强调“硬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减少应酬之风,强化学习之风,建立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组织;要克服本领恐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三,针对“脱离群众”,强调“硬在作风。”习 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 除;还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到“三严三实。”这里,作风建设一定落实到用人作风建设上。用人作风决定工作作风,进而决定生活作风以及整个社会风气!第四,针对“消极腐败”,强调“硬在纯洁。”习 近平总书记十分注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强调在反腐倡廉上要敢下重手,把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总之,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抓好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一“伟 大工程”,使我们党从精神、能力、作风、纯洁等方面真正硬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责任,就是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 问题。在解决上述问题时,要把对领导干部的高标准要求与尊重领导干部合法合理的正当利益结合起来。  

  第三,“国情”与“习近平国家治理现代化等思想”。也可以用一句话来描述我们的国情: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 力量转移、利益博弈、思想分化、转型升级和小康决胜阶段,然而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是“现代国家治理跟不上。”基于这种国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问题和短板,提 出目标且精准发力,既提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也围绕结构调整、力量转移提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还 针对利益博弈和思想分化,提出作为最大公约数且能凝聚共识的中国梦。  

  由上可以看出,世情党情国情,使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具有问题意识、目标导向、克服短板、精准发力的思想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并强调要分析研究党史国史。分析研究 党史国史,根本目的是全面深入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深化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等“三大规律”的认识。习近平 治国理政思想是在全面深化总结党史国史经验教训、深化对“三大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提升出来的。从对党史国史的分析研究中,可以提升出治国理政的基本经验,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既要善于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又要把握好“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之间的关系。” 把握社会基本矛盾,主要是把握社会基本矛盾状况,这就涉及到了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如果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那么,它就 既可以激发社会发展活力,也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反之,既会影响社会发展活力,也会影响社会和谐,这时就需要进行调整,调整与治理能力直接相关。就是说,判 断社会基本矛盾状况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社会发展的“活力”、“和谐”和“治理”状况。正因如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以求通过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来解决好社会发展的活力与和谐问题。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就是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状况,这涉及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我 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般规律需要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社会主要矛盾中来揭示。正因如此,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强调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是“第一要义”,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不能动摇,强调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我国前进中的问题。把握“伟大事业与伟大工程之间的关系”,主要就是要围绕“伟大事业”来推进“伟大工 程”,通过推进“伟大工程”来实现“伟大事业”,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特别强调要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加强和改进党 的建设,以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流”。  

  这种源和流的关系可以这样来表述,那就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在对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整合基础上的一种新的提升和飞跃。主要体现在:  

1)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的整合、提升。毛 泽东的治党思想,“从严”是其本质特征;邓小平强调要注重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的是注重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习近平总 书记既强调“从严”,也强调“全面”,又注重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强调“全面从严治党”,还注重从破解我们党面 临的“四种危险”(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入手全面从严治党。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整合和提升。  

2)习近平关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思想,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整合、提升。上 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进入小康阶段;第三步,用50年左右时间进入中等发达 国家行列。上世纪90年代,党的十五大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提出21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三步走”设想。即:第一个10年,全面建设小康;第二个10年,达 到富裕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既思考其任期内的战略问题,也思考未来长 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其任期内首要的战略问题,就是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未来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首要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二者的有机统一,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既包括“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又超越“两个一 百年”奋斗目标,是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的一种更高追求。这里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对邓小平“三步走”战略思 想的继承和发展、整合和升华。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整合、提升。2006年10月,党 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 务。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6•25”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 辱观。十八大首次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 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十二个词的核心价值观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抽象、提升出来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理念。  

4)习近平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关于“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 “依法治国”、“从严治党”、“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思想的整合、提升。十 八大以前,我们党较为注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遵循我国历史发展的内在逻 辑,在实践上集中做“四件大事”:在任期内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从严 治党。把这四件大事加以整合,便形成一个严密的有机整体,这就是“四个全面”。对这一有机整体再从理论上加以概括提升,便可发现它们之间构成一个逻辑系 统,具有内在联系,即目标与手段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三个战略举措(手段)。正是基于这 种思考,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工作时正式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反映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具有历史基础和实践基础,符 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的历史逻辑,且体现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合和提升。  

  (5)习近平关于“五大发展理念”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整合、提升。科学发展观蕴含着由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 向创新驱动转变,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国内外两个大局和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等思想。对这些思想加以整合、概括和提升,可 分别提升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这五大发展理念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就可以看出,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 大决定性因素,同时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存在的五大短板。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产生之后,世人关注的第一号问题,就是其治国理政以什么来开局?开局的首要问题,就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主 义”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进行第一次集体学习,且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来开局!习近平总 书记在主持学习时明确强调:贯穿党的十八大报告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聚焦到、落实到坚持和发展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来。这是一次具有宣告意义的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局”问题上旗帜鲜明地强调新一届中央治国理政的根本主题,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这实际上给我们传递了一个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命运的重要政治信号: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可以看 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与十八大精神的关系是坚持和发展的关系,具体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主要体现在为避免出现颠覆性的错误,强调“不忘初心”,回归社会主义的本质。 对有些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误解为是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权贵资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 社会主义。由此,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旗帜鲜明地强调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强调要坚持公有制地位不能动 摇,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在政治领域,强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能动摇; 在文化领域,强调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领域,强调要注重保障民生,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一,首次对“中国特色”加以阐释,指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根据我们的理解,这里所讲的实践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 据、总布局、总任务;理论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民族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基因;时代特色,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我国改革创新精神,并注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二 强调要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积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里讲的伟 大斗争,既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胜利的艰巨性、曲折性、长期性,又指的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具有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开拓拼搏的精神状态。其三,提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目标维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其四,对坚定“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予以强调并给以阐释,认为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质就是坚守我们的心理防线、精神防线和思想防线。其五,首次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进行了顶层设计,也从手段维度回答了怎样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问题。其六,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引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  

由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逻辑、现实逻辑和历史规律,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和政治基础,因而是水到渠成、应运而生,是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韩振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系统掌握这些治国理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内在逻辑关系。  

一条主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就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个通俗易懂的概念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确定一个奋斗目标,让大家共同为这个目标而努力奋斗。  

三个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国梦的实现。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引领。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治国理政的战略重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有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央治国理政就有了“重点”,也有了“总抓手”。  

五大发展理念——治国理政的思想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这五个方面一环套一环、一扣连一扣:有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就要进一步明确这条主线的指向,即实现中国梦;有了这个目标,就必须明确实现目标的价值导向,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价值引领,还要进一步明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战略重点,这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这个战略布局,要靠五大发展理念。  

   


 

   

深刻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要义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结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核心的思想包含新时期的发展目标任务、新的发展理念,以及实现目标任务的路径与举措等。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就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领会习近平治国理政核心思想的精言要义。  

   

  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崇高情怀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复兴之路》展览时又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民族复兴中国梦”和“两个百年目标”是“总目标”、“总任务”与“阶段性目标”、“阶段性任务”的关系,是引领中国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明确的积极的纲领”。这一“明确的积极的纲领”,是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的崇高体现。  

  中国梦是人民梦,人民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的期盼,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实现人民的期盼,是对人民的责任。这一责任,体现浓浓的人民情怀。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曾经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历经磨难的中国人民,最迫切、最深厚的愿望就是消除战争,实现和平,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毛泽东曾经警示全党,如果不能搞好建设,对人类的贡献不大,就不仅有被从地球上开除“球籍”的危险,而且“我们中华民族就对不起全世界各民族”;邓小平也指出,“如果中国要对国际共运、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话,关键是生产力发展”。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今天,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实现民族的夙愿,是对民族的责任。这一责任,体现深厚的民族情怀。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梦、中华民族的梦,也与世界爱好和平的国家的民族梦紧密相连。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从2013年以来,在亚洲,在非洲,在拉丁美洲,在澳洲,在东欧;在博鳌亚洲论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和亚信峰会,在中阿合作论坛,在中国—拉共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在亚非领导人会议,在上海合作组织领导人峰会,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中国梦与拉美梦、东盟梦、俄罗斯梦等对接,庄严承诺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而不是动荡,是机遇而不是威胁,是世界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而不是恐惧和贫穷。“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让每个国家发展都能同其他国家增长形成联动效应”,共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基于发展中国家共同历史命运和建立新型国际关系现实需要的共同价值认同。推动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愿望的实现,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殷切的人类情怀。  

  中国梦意味着每个中国人都能在为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意味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意味着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意愿。民族复兴中国梦蕴含的人民情怀、民族情怀和人类情怀,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要义。  

   

  发展新理念的深邃视界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理念决定方向,方向决定行动。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论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新年伊始,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又用“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进一步阐释了新理念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和发展着力点,深化了对发展理念的认识。  

  发展理念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是破解经济新常态下发展难题、发展瓶颈的总思路。创新发展着眼发展的动力,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是从过度依赖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主导发展,转变为更多依靠科技、智力等要素主导发展的根本。协调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式,解决发展的整体性问题,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对称、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文明程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等突出问题的根本。绿色发展着眼发展的方向,解决发展的永续性问题,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恢复自然生命、减轻生态环境承载压力的根本。开放发展着眼发展的环境,解决发展内外的联动性问题,是扩大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参与世界经济规则的顶层设计、引领全球经济复苏的根本。共享发展着眼发展的目的,解决发展的公平性问题,是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更有质感、发展更具力量的源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单独看都不是新提法,但作为整体发展理念推出,则体现了不断开拓发展智慧的深邃视界。  

  总体上看,“发展”犹如一条“金线”横贯五大理念。从发展的内容维度讲,五者着力点既并联相关,又各有所指,分别着眼于发展的动力、方式、方向、环境、目的,有机统一、密不可分。从发展的逻辑维度讲,五者剑指发展难题,各具针对性,分别解决发展的革命性问题、整体性问题、永续性问题、联动性问题、公平性问题,顶层设计层层递进。从发展的功能维度讲,五者主体定位准确、各司其职,分别呼应发展的动能、基调、底色、大势、目标,紧密相连、交相辉映。从发展的践行维度讲,五者定当统一贯彻、同时发力,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相互代替。  

  分项上看,五大理念相互补充、相互支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创新”理念为例,“崇尚创新”既是精神状态,又是发展要求,二者的统一和实现,有赖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的共振。“协调”是创新的基本原则,从发展方式上规定创新的指向;“绿色”是创新的基本取向,从发展方向上规定创新的未来;“开放”是创新的现实条件,从发展环境上规定创新的空间;“共享”是创新的根本要求,从发展目的上规定创新的落脚点。离开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规制,“创新”就失去了根本性的支撑,也就只能是发展不平衡、不持续的周始循环。再以“绿色”理念为例,没有“创新”,“绿色”就失去动力,难以实现;失去“协调”,“绿色”就失去整体,就会成为碎片化的枝叶;没有“开放”,“绿色”就失去平衡,变得灰暗;没有“共享”,“绿色”就失去方向和目标,就会丧失民心。  

  由此可见,五大发展理念的每一项,都与其他各项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五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集合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开辟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认识的新视界。(作者:张乾元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五大维度

   

党的十八大以来,基于对世界战略格局大变动、人类发展方式大转型、当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种思想文化大激荡等的深刻认识,在我们党的执政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针对“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深刻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集中体现在五大维度。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在新进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说一千道一万,党的十八大精神可以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都可以囊括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之下,都是以这个主题为统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及国防与军队建设、国际关系与外交、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党的民族宗教工作、社团工作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完整的治国理政新思想,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更加广阔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前景。  

   

  根基:“两个巩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力量的源泉。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军事发展的“硬实力”,还取决于指导思想、价值理念、文化道德、精神文明等“软实力”。在我国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找到全国各族人民思想情感的共鸣点、共同奋斗的着力点、根本利益的结合点。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巩固”,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姓“马”姓“共”,强“精神之钙”,不能得“软骨病”,始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真经”;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和道德建设为支撑,要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努力抢占价值体系的制高点,并把它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保障: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执政形象,最核心的是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可度,对执政地位的支持度,对执政行为的信任度。党的执政形象,并不是只要有了领导权、执政权,然后发号施令,就自然而然有了,关键是要做到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具体体现在,执政理念要做到科学性和价值性相统一、政治制度要做到规范化和程序化相统一、政治领导者要做到有道德与有才干相统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心向背决定执政党的生死存亡”、“腐败亡党亡国”,强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正义是最大的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坦言,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更加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更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也就是说,要大大提高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社会认同度、心理支持度和行为信任度,让人民群众心悦诚服。习近平总书记治国以务实为重,治党以严字当头,首先以抓党的作风建设带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仅铁拳反腐,还相继推出了“八项规定”、反对“四风”、“三严三实”、纪检全覆盖、中央巡视制度、“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等等。  

   

  布局:“四个全面”

   

  “四个全面”的第一个全面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目标。按照党的十八大确定的战略目标,我国到建党100周年时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建国100周年时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100年奋斗目标”是历史相承的,是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八大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伟大愿景。很明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宣示他的重大执政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他强调,实现中国梦是“战略目标”,是“共同愿景”,是“时代主题”,是“最大公约数”,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和平梦。到2020年,第一个100年即将结束,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突出强调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全面”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具有内在逻辑联系和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根本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法治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是根本保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战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总布局。  

   

  发展:“五大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了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的“五大发展理念”。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发展理念的继承、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对于我国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坚持“五大理念”搞发展,将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坚持开放发展”就是要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一个层次分明、逻辑严谨、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加完善。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把思想和意志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上来。要牢固树立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导地位,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转化为坚定的政治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转化为搞建设谋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素质本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发展见效的思路举措,指导和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刻变革。(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戴木才)  

   


 

准确把握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义

辛向阳  

2016年06月03日08:28   来源:光明日报  

【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新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不仅内涵丰富,而且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既有立论基础、根本目标,又有思想主线、重要遵循以及精神动力,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针。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对当代中国国情的新认识为立论基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变得越来越复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是立足于对当代中国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的。什么是当代中国的国情?当代中国的国情表现为“三个三”:首先是“三个没有变”,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中最根本的就是基本国情没有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推进任何方面的改革发展都要牢牢立足这个最大实际。”其次是“三个前所未有”,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再次是“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三个三”的新国情带来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对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考验之大前所未有。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提出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想,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复苏低迷的条件下在合理的区间内运行;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供给质量、供给品种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引导性;为了捍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不会被中断,提出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为了使中国发展有一个好的国际环境,提出维护和延长战略机遇期的思想,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根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今天,我们13亿多人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为什么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曾经是世界强国,后来在世界工业革命如火如荼、人类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期,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残酷掠夺和战争阻挠,中国丧失了与世界同进步的历史机遇,落到了被动挨打的境地。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更是陷入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状况,陷入了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境地。经过几代人努力,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如此之近,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中国梦的本质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把国家的愿景、民族的理想以及人民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能够产生磅礴的发展动力,而且能够带来无限的创造力。  

  如何实现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人民新期盼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们能够实现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能够使孩子们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我们还要不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为民族振兴提供不竭的精神源泉;我们要凝聚起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凝聚起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力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13亿人的智慧和力量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正在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精彩地续写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宏伟巨著: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好“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这两只手;建设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全体人民真正能够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够制度化地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大力发展引领时代进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增加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高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体制,切实创造各民族、不同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环境,更好地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气洁的美好家园;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促进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养老等领域的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为战略支持和理念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总战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我国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它的问题导向明确、问题意识鲜明,不仅要解决“中等收入陷阱”“修昔底德陷阱”和“塔西佗陷阱”等陷阱问题,还要解决诸如提供优质生态产品的能力减弱、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短板问题,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根本性问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深刻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在实践中,我们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我们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凝聚着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五大发展理念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复苏低迷开出的药方,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实现人民主体地位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强调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立场、科学的手段推进发展,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可持续发展背后的自然规律、科学发展背后的经济规律、包容性发展背后的社会规律指明了方向。  

  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以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论指归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后半段,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后半程,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现在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正是在这样的历史阶段,我们党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焕发出勃勃生机:既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又在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干部群众的信仰力量和道德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造导向,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净化网络空间,唱响网上主旋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全面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基本内涵

   

2016年03月21日 14:41:54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当代中国由大向强发展的时代目标,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锐意进取、励精图治,以新的理论和实践,深化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锐利武器,是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我们必须深刻体悟、系统把握其基本内涵。  

   

  一、深刻领悟以为民为核心价值、以担当为政治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治国理政新理念

   

  治国理政理念是治国理政主体对治国理政的基本观点,是其指导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总体方向和最终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索契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时明确指出:“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在作《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起草的有关情况说明时,习总书记又指出:“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由此可见,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治国理政各领域形成的丰富理念,集中概括起来就是“为民”“担当”“发展”。其中,为民是核心价值理念,担当是政治责任理念,发展是第一要务理念。  

  为民理念集中体现为“为人民服务”。为谁治国理政,是确立治国理政理念要回答的首要问题,决定着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把“为人民服务”摆在执政理念的首要位置,表明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紧紧围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治国理政。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些都表明:新一届党中央极其鲜明地确立了为民理念,并把为民理念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等所有构成治国理政活动的要素之中。党中央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民族复兴伟大梦想、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特别是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使为民理念在治国理政实践中落地生根。  

  担当理念集中体现为“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治国理政要担当什么样的政治责任,这是执政主体要回答的中心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表明担当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政治责任理念。现在,我们要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切实推动中国实现由大向强的跃升,就必须牢固树立担当理念。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多次强调要有“铁一般担当”,明确把“敢于担当”列为“好干部”应有的标准要求之一。习总书记既重言教,更重身教。面对国家由大向强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是没有掂量过。但我们认准了党的宗旨使命,认准了人民的期待。”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打铁就靠自身硬的豪气和胆气,勇敢担当起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面对大是大非敢于亮剑,面对突出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严峻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歪风邪气敢于坚决斗争,体现了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可贵品格,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了担当的表率。  

  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通过怎样的发展来强国富民,是治国理政的第一要务。按照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任何治国理政活动,都可归结到谋求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上来,归结到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更新进步上来。发展理念,具体展开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理念。习总书记强调:“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这五大理念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五大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理念集合,共同构成新一届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发展理念。  

二、深刻领悟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总布局各领域创新理论为支撑的治国理政新思想

   

  治国理政思想是治国理政理念的系统展开,是治国理政主体彰显治国理政理念的主张和思路,也是实施治国理政战略的根本依据。从这个意义上讲,治国理政思想包括了治国理政理念和战略。因此,新思想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占有核心地位。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在提出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这一概念之前,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专门阐述。这充分表明,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科学体系的新发展。由于新思想具有核心地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主要体现在治国理政新思想之中。应当看到,党中央围绕这一主题推进的理论创新,不仅体现在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中,还体现在关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各个领域建设的论述中,前者是治国理政新思想的统领和灵魂,后者是支撑和展开。  

  ——关于从总体上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时强调,我们要紧紧抓住这条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全国工作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的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我们必须坚持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统一,牢记总依据,按照总布局,落实总任务,贯彻基本要求,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增长速度要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要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要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趋势和要求,按照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总要求进行战略谋划。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  

  ——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新思想。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是我们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  

  ——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思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形于中”而“发于外”,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搞好,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要加强提炼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关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面镜子,审视我们各方面体制机制和政策规定,哪里有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哪里就需要改革;哪个领域哪个环节问题突出,哪个领域哪个环节就是改革的重点。通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监管,综合施策,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关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思想。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建设美丽中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关于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抓住这三条,就抓住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要害。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关键是要抓住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个“牛鼻子”。全面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倡导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要在国际和区域层面建设全球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大国之间相处,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大国与小国相处,要平等相待,践行正确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要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三、深刻领悟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治国理政战略是为彰显治国理政理念、贯彻治国理政思想所确立的战略目标、战略举措和战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全局性、长远性、根本性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战略思考、战略谋划、战略决策和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以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以国家安全和强军为战略保障的治国理政新战略。  

  ——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和国家的战略目标,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梦,核心内涵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是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是时代主题,是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必要条件。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美好梦想相通。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的良好风尚,以自己的最大智慧、力量、心血,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业绩。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来的,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方略。这个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科学体系,相互之间有紧密的内在逻辑,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国家的发展水平就会迈上一个大台阶,我们所有奋斗都要聚焦于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一个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发展就缺少动力,社会就没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不全面从严治党,党就做不到“打铁还需自身硬”,也就难以发挥好领导核心作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党和法治的关系。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关于国家安全战略和强军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既重视自身安全,又重视共同安全,切实做好国家安全各项工作。要以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贯彻新形势下军事战略方针,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事制度。贯彻科技强军战略,充分发挥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创新、军事管理创新的牵引和推动作用。坚持把人才强军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努力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有一个大的跃升。(作者:毕京京 国防大学副校长、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领导小组组长)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