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如何理解这次审核评估?
辛俊亮:这次审核评估是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指导开展的新一轮审核评估。本轮审核评估采取分类评估的方式进行,我校适用于第二类第三种,即已通过合格评估5年以上,首次参加审核评估、普通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的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本轮评估强调“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突出诊断和激励功能,以评估理念引领改革,以评估举措落实改革,以评估标准检验改革,集中专家智慧发现问题,推动我校建立持续改进机制和质量文化,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通过审核评估,有利于促进我校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和弱项;促进我校坚定办学定位和方向;促进我校更加强化本科教学核心地位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我校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牢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引导我校合理定位,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我校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质量文化,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本次评估是推动我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
记者:当前学院(部、中心)迎评都做了哪些工作?
辛俊亮:我院自2021年7月份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本轮审核评估,成立了审核评估领导小组,先后召开了党委会、全院审核评估动员大会、推进会等会议,研究部署审核评估工作。明确要求全院教职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审核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把审核评估工作看作是对我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力,系统梳理并总结我院立德树人的成效,着重查找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今后改进的方向和目标,努力提高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我院还专门召开了审核评估整改工作布置会,按照学校审核评估评建工作整改任务书,制订了详细的工作方案,明确了完成人和责任领导。目前在全院教职工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下,各项审核评估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专家进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都将在3月底前完成。
记者:在人才培养中,学院(部、中心)是如何落实和体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
辛俊亮:围绕学校“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特点,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打破已有侧重知识同专业同目标的“大一统”思维,转为注重能力和素质培养的多样化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和多样化成才;立足社会、行业发展,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无缝衔接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二是改革教育教学组织。“导师制”、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方式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实现了由整齐划一向因材施教的教学转变,保证了不同素质特点的学生各得其所,健康成长。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共同研讨专业改革,共建教师团队、产学研实验室和教学实践基地,保证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四是构建多元考评机制。改革原有侧重考试分数、及格率的评价体系,聚焦学习过程和培养目标达成度,注重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评价,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水平的提高。
两年来,通过老师们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学业规划指导、学科竞赛指导、创新创业指导、实习实训指导,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感大幅提升,升学就业质量明显提高。所有专业开始按工科模式进行培养,主动根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及要求编制培养方案并建立相应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开始工程教育认证的准备工作。我院将进一步推进“新工科”建设和“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记者:学院(部、中心)在质量文化建设方面有哪些好的举措?
辛俊亮:围绕学校“特色鲜明的区域型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我院从内涵建设入手,重点将课程体系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作为提升质量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以专业核心课和主干课为重点,明确每门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支撑。在资源条件建设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争取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企业的资源条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实践教学质量;争取中央财政等多方资金改善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立了“实验中心—实验室—实验平台”的实践教学环境架构。在保证实践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各实验室、实验平台也是我院学生实践创新活动开展的主要场所,学科竞赛、毕业设计(论文)、开放性实验、大学生创新性实践项目等均在此培育结果。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两年,我院引进博士10名,打造了一支专业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他们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的高度认可。在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我院建立了一系列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如:“双创”工作建设实施方案、考查课程考核管理规范、日常教学检查制度等,实施以来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学院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足,如“新工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渗透、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和提升、先进教学方式方法的应用等方面均有待加强。
记者:学院(部、中心)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哪些成果?
辛俊亮:近两年,我院学生参与发表学术论文18篇;获专业学科竞赛国家二等奖4项、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7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三等奖2项,“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省级铜奖2项;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14项;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项目8个,大学生创业园项目2个。
《环境工程制图》、《分析化学》两门课程被认定为2021年湖南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周雯婧老师获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二等奖、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王津津老师获2021年湖南省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竞赛三等奖。
记者:围绕师德师风建设学院(部、中心)开展了哪些工作,效果如何?
辛俊亮:师德师风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和灵魂。我院在着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结合专业特点,以目前“课程思政”理念引领育人工作。学院党委牵头,通过“化环论坛”等形式进行宣讲,使每一位教师在做好教学科研的同时,充分认识到承担“课程思政”的责任感,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想价值不着痕迹地融入专业教学,达到“如盐在水”。我院获得学校“三全育人”先进单位,龚升高老师获得了湖南省“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张春燕老师获得了学校“十佳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记者:能否谈谈学院(部、中心)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大思政”理念引领育人工作的具体举措和亮点特色?
辛俊亮:我院始终将“大思政”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一是思政工作融入教育教学与学生成长全过程。在不同学段制定和开展各有侧重的日常思政教育活动,如新生入学教育、军训教育,高年级党课培训、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教育工程、学“习”有“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等。二是同向同行拓展思政教育渠道,将各类课堂全面融入价值塑造,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同频共振。确立“分”“合”“融”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强调在课程中有机融入价值塑造元素,实现“课程好+思政巧”。三是构建本地红旅资源“第二课堂”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结合特殊节日,开展专题教育、现场教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2021年学院学子获湖南省在湘就读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主题征文本科组三等奖;2022年学院学子获湖南省大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暨第八届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本科组一等奖。我本人宣讲的《将论文写在美丽中国的泥土里》还获得了全省高校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精品微党课二等奖。
记者: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学院(部、中心)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哪些特色和亮点?
辛俊亮:学校坚持在立足衡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重点面向现代工业企业,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中打造特色,已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特色。围绕学校的办学特色,我院在教育教学方面不断深入研究、创新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亮点。一是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学科建设优势,建立了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先后与湖南顺隆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环保桥(湖南)生态环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并获批了2个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与衡阳忆乐新材料有限公司、五矿铜业(湖南)有限公司合作并获批了衡阳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衡阳市重点实验室,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以促进成果转化为目标,深入企业开展实践,为社会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二是深化校企合作,共建共赢,打造多方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秉承“应用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与合作企业共建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共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设立企业“奖教金”、“奖学金”,打造“多企业”、“多基地”的协同育人共同体。先后有5家企业在我院设立了奖学金,与10余家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和校企合作课程,形成了有效的多方协同育人模式。
记者:迎接专家进校,学院(部、中心)还有哪些工作需要推进?
辛俊亮:4月中旬,我校将迎来审核评估专家进校考察。在接下来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学院迎评工作的重点将对专家调阅的材料进行查漏补缺,做好专家走访的前期准备和服务工作,精心设计专家走访路线,做好讲解工作,加强教师培训,做好学生动员,明确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我院全体师生将以饱满的热情迎接专家进校考察,按照学校要求高质量完成审核评估工作任务。
一审:李 琪
二审:彭国柱
三审:肖中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