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应树立新的就业观
学成从业,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美好愿望。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遭遇严峻的挑战,且一年难过一年。对此,党和政府将其作为民生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并大力解决,高校想方设法为大学生顺利就业铺路,社会各方面为毕业生就业创造更广阔的舞台。不可否认,大学生的就业环境正在显著改善。但是,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给自己设计一个合理的职业发展计划,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好就业心态,改变以往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正确的就业观,以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的就业观在求职择业的过程中起着导向的作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成功率与满意率的关键性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大学毕业生应树立以下新的就业观念:
一、树立主动出击的就业观。
就业归根结底是大学生个人的事情。随着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自主就业已是大势所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是当前就业的主要形式。当今就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大学毕业生供给紧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其就业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买方市场”。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毕业生,重要的是在困境中寻找机遇,变“ 危” 为“ 机” ,要通过自身努力去寻找就业机会。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树立主动出击的就业观,做好充分准备,增强自信心,敢于自我推荐,勇敢地接受社会各界的选拔,这样才可能被“伯乐”相中,从而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如果一味的“等靠要”, 结果只会是一业难就;或者把希望寄托在拉拉关系、走后门之上,有的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这样做的结果恰恰让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产生缺乏开拓能力、独立生活和工作能力差的印象。
二、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
从我国高等教育迈进大众化发展阶段以后,上大学不再需要“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大学生也不再被称为“天之骄子”,而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如同老百姓找工作一样。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大众化,同时也意味着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一些大学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注重选择“收入高”、“工作舒适稳定”、“名声好地位高”的职业,这从个人主观愿望看,无可厚非。但从现实看,并不能尽如人愿。人选择职业,职业也选择人。大学毕业生应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自己就业的社会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自觉完成从精英到平民的观念转变,怀着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心态,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以多种方式实现就业。社会中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大学生,既有大学生毕业去当工人,也有大学生毕业去做个体经营,只要是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来为社会创造价值,来实现自己的价值,就是现在社会所倡导的。
三、树立面向基层的就业观。
基层是一个大概念,既包括广大农村,也包括城市街道社区,既涵盖县级以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包括非公有制组织和中小企业,既包括自主创业,也包括艰苦行业和艰苦岗位。面向基层就业,是时代的召唤和国家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生必然的选择。基层提供的就业空间非常广阔,是我国目前最有潜力的就业市场,那里缺少更多的人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新天地。在大城市、大单位、大机关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有更多的用武之地,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大学生施展才华和成就事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材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为此,大学毕业生应该将就业的姿态放低,立足基层,勇于到基层去锻炼。
四、树立通用人才的就业观。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担心“学非所用”,特别强调要“专业对口”,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十分狭窄的领域,专业情节影响着其求职的心理。其实,大学教育本身就是素质教育,所谓的专业只是一个宏观的发展方向。据调查,大学毕业十年后仍然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毕业生不到50%。大量的事例也说明,大学生跨专业成才的例子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大多数用人单位招聘人才时,注重的是应聘者个人的能力和综合素质,至于专业是否完全对口,并不过分计较。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现实需要难以完全吻合,求职过程中如果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将难以找到合适的职业。因此,大学生既不可一业不专,又不可只专一业,不必抱着自己的专业不放,应看中行业的发展前景,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方向,勇于进入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职业。
五、树立循序渐进的就业观。
现代社会,职业变更速度越来越快,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选择将会越来越少,人才流动和再就业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第一次就业不理想,还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择业的机会。一般情况下,大学生毕业后需要经过职业调整,才能知道自己真正适合做什么工作,才能真正做到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结合。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只是一个初次选择,毕竟只是职业生涯的开始,它并非表示你的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工作,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还是有很多机会。面临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应按照“先生存,后发展”、“先就业,后择业”的原则,在从业中先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积累更多更深刻的体验后,再找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理想的职业,分步到位。如果斤斤计较眼前的职业岗位是否理想,迟迟不就业,会使自己失去许多就业机会。
六、树立全方位的就业观。
不少大学毕业生认为只有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才算就业,而对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则不屑一顾,这其实是一种计划经济时代的“官本位”就业观。在我国,除了国家特种行业招生、定向招生的以外,毕业生就业基本打破了时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式已由单一性走向多样性。随着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一人铁饭碗捧到老的工作将不复存在。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就业期望值,打破“官本位”的择业框框,彻底抛弃“单一就业形式”的观念,树立全方位的就业观,根据自己的实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界地就业,以施展个人的才能。
七、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就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是一种主动的就业行为,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从现阶段的就业形势看,国家宏观政策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广大毕业生的自主创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创业具备很多优势,诸如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对未来充满希望,有着强烈的挑战自我、实现自我的激情,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专业基础扎实,富于创新精神,善于学习,善于接受新知识等,这为自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创业已成为许多大学生心中的梦想,我国也已经诞生了一大批大学生创业者,而且其中不乏许多非常成功的典范。大学毕业生应转变传统的就业观,破除依赖心理和胆怯心理,树立自主创业光荣的思想,立足创业,勇敢地接受创业的挑战,努力加强创业实践,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切实提高创业能力,为缓解大学生就业问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