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规章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十三五 ”发展规划(校内)

时间:2018年03月26日 00:00  浏览: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十三五 ”发展规划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湖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和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569vip威尼斯游戏“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要求,结合湖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院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的现实基础与发展环境

(一)“十二五”的主要成就

1.确定了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

    学院现设有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和安全技术管理一个专科专业。安全工程专业形成了工业安全和建筑安全2个方向,环境工程形成了环境污染控制和环境规划与管理2个方向,工业工程形成了企业生产与运营管理和先进制造与信息管理2个方向,物流工程形成了企业物流管理和物流规划与设计2个方向,突出了学科发展重点,发挥了现有资源的优势,体现了我院的办学特色,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与五矿集团二十三冶建设有限公司和百世汇通科技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分别作为我院安全工程专业和物流工程专业及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基地和实习基地,都愿与我院进行深度合作,组建实践教学班和订单式培养班,共同拟定人才培养方案,互派教师,合作编写教材,开设一些企业课程,培养针对性更强的企业所需人才。

与中广核核电运营有限公司、天雁机械有限公司、大唐耒阳发电厂等企业签订相关产学研合作协议,将学院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提升到新的水平。

    2.实现了学科专业建设的结构性调整,重点发展本科教育

    十一五期间我院设有安全工程、环境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安全技术管理专科专业,十二五期间成功增设工业工程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对学科专业建设进行了结构性调整。2015年专科专业停止招生,实现了重点发展本科教育的目标。

    3.专业建设取得较大突破

    安全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被遴选为湖南省首批特色专业,2010年批准为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并于2015年通过省教育厅专家验收合格;工业工程专业2013年被批准为校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

    2014年分别对4个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确定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办学定位。十二五期间每年的就业率均达到90以上,安全工程专业的考研录取率占报考学生30左右,处于学校前列。

4.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一定成绩

截止2015年12月底,我院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在职教师50人,外聘教师8人。专任教师48人,学生工作人员7人,教学管理人员3人。

2011年以来晋升副教授5人,新增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新增校级青年骨干教师4人,2人博士毕业。新引进专任教师27人,其中博士2人、硕士25人。对青年教师实施“导师制”,并在实验室工作至少1年。

现拥有省级教学团队1个、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海外名师1人、海外学科建设顾问1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3人、省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人,校级学科带头人2人,“双师型”教师14人。

为了更好地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从企业全职聘请7人担任专任教师,其中研究员级高工1人、高级工程师4人、工程师2人。现有教师中,正高6人,副高14 人,中级11人,初级27人;博士8人,硕士35人,本科15人;在读博士3人。

    5.实验室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11年以来,学院成功申报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5个;新增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300万元,安工楼启用后实验室面积达到了3065m2;实验室设备完好率达95,实验开出率超过95。 由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与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组成的安全工程实践教学中心2009年获批省级示范实践教学中心建设立项,2012年通过专家验收评估并挂牌。依托实验平台和科研平台,学生申报获得大学生创新型实验项目5个(国家级1项、省级4项)。

    6.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国家能源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于2014年12月在我院挂牌运作;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大型复杂人机系统人因可靠性研究”成为我校第一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校级重点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形成了“人因可靠性分析”、“工业事故灾害预防及控制技术”与“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物安全”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我院主持的“数字化系统人机交互及其可靠性分析技术与应用”校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是我校第一批建设的科技创新实验平台;“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团队为校级创新团队;“数字化工业系统人误分析及其控制技术”实验室为校级重点实验室。

    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近两年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7项,企业横向科研项目11项。

近五年我院教师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ei、sci收录16篇,申请技术发明专利16项,其中9项已经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核,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完成国际pct检索9项。

    教师参加科研团队,学会严谨的工作作风、求实的工作态度、团队的合作精神,出成果上职称,提升学术水平;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素材,丰富教学案例,提升教学水平;学生参加科研,培养科研精神,申报立项了4个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获得湖南省挑战杯竞赛奖励,邬歆毕业时即成为清华大学教授的科研助理。

    7.教学质量工程成效显著

    我院认真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编写各类规划教材9本,撰写专著1部。2010年以来,有5项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校级教研教改项目7项,校级本科质量工程立项8个,6门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改革,1门双语课程;在学校二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获优秀论文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在校教学竞赛中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在本科优秀教学奖评选活动总,获得综合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督导最佳评价奖一、二等奖各1项,获得优秀教案奖7项,获得优秀课件一等奖2项,获得最满意教师二等奖1项。

8.交流合作方兴未艾

近几年,我院积极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及教育教学合作:国家能源核电运营及寿命管理技术研发中心“安全人因工程实验室”于2014年9月获得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下文正式批准,并于12月完成实验室挂牌运行等启动工作;我院与五矿二十三冶及百世汇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

近年来,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管理工效学专业委员会秘书处协助举办了5次国内会议;2011年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安全工程专业规划教材第二次编写工作会议在学院协调下召开;近三年校外专家学者来校进行学术讲座共18余场次,我院教师先后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共计60多人,作学术主题报告16场次。教师应邀到企事业单位培训讲学60次。2人出席在美国夏威夷举办的2014年psam-12国际学术会议,3人在美国进修访学并学成归国。2014年我院配合学校成功组织举办了“首届两岸三地人类工效学”学术交流大会,获得与会者的高度赞誉。

    9.党建思想工作全面加强

    现共有教职工党员39人,教职工党支部4个。近几年学院党总支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党总支”,多个党支部荣获“先进党支部”。涌现出胡鸿、辛俊亮2名省级优秀党员,多名校级的优秀党员及党务工作者、芙蓉标兵、芙蓉标兵岗、党员示范岗等。

    10.学生工作成绩喜人

我院学生工作围绕学校培养基础实、技术精、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而开展,围绕学生创新创业技能、专业知识普及、能力拓展提升,全力提升我院校园文化氛围,建设积极向上的学习风气,培育多方面发展的卓越人才,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几年来,获得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实验项目分别为1个和4个;获得省级德育实践项目二等奖3个;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3个。全国数模竞赛中获二等奖1项,获湖南省“挑战杯”三等奖2项,2015年 “挑战杯”校级获奖作品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衡阳市第二届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作品13项。省级德育实践项目二等奖3个;在2014年湖南省第一届“创青春”创业大赛中获得铜奖;湖南省高校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一等奖2个;学校首届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选送的作品获二等奖3个、三等奖1个,优胜奖9个。

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综合评价满意率高。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超过90,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我院荣获2014、2015年“569vip威尼斯游戏毕就业工作” 优秀单位荣誉称号。2015年8月我院与五矿二十三冶、广东火电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为我院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岗位与专业相关性较高,适应性强,有较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已与20家单位建设稳定的人才供求关系,不少签约中铁、中建、中交、中核等国有大型企业,还有部分毕业生考取了公务员、选调生或研究生。毕业生对现有工作满意,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高。

安全工程专业考研录取率名列我校前茅,我院2013-2015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考研先进单位”。

(二)“十二五”的主要经验

    经过“十二五”时期的积极探索和不懈努力,学院积累了宝贵的办学经验,对“办什么样的学院、怎样办好学院”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推进学院事业发展,必须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必须坚持质量立院,牢固树立品牌和精品意识;必须坚持发挥优势,更加彰显办学特色;必须坚持人才强院,着力培养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依法治院、从严治院,始终强化纪律和规矩意识;必须坚持改革创新,不断激发学院发展的生机活力。这些经验,集中体现了“十二五”时期学院工作的实践探索和成功做法,凝结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劳和智慧,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三)“十二五”的主要问题

1.高层次人才短缺。目前我院仅有教授6人,需要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中正高级职称的数量和比例,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选拔培养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2.师资结构不太合理,教师队伍偏年轻化。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科研水平有待提高。专职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力度不够。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相对较低。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工作和留学经历的教师比例偏少,应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国外进修学习或集中培训的比例。

3.教师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应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学历学位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积极建设更多的省级或国家级教学、科研团队。

4.教师的教育教 学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交流与学术研讨仍显不足,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5.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专业的行业背景不太明显。

6.课程建设尚不够全面和深入。

7.开放性实验项目不多,设计性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发力度不够。

8.实习成效和论文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9.基层党组织建设还有待加强。

10.管理规章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

(四)“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 

1.发展的机遇

1)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明显加快,信息、生命、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交叉融合,正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合作、大交流不断深化,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党中央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大众共享高等教育的要求,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全面深化,促进普通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一带一路”、创新驱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必将对应用型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必将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湖南加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湖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必将赋予高校更多新的使命与责任。衡阳市支柱产业、新兴战略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主攻工业、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上提供新的要素保障。

4)衡阳作为国家老工业基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全省重要经济增长极,“开放带动、基础先行、兴工强农、创新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为我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5)当前,我校正在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把质量提升作为核心任务和生命线,实现由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更加注重特色发展,立足实际找准服务面向、不断强化办学特色;更加注重创新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从体制机制上打破束缚、释放活力,充分发挥各要素的最大效益;更加注重需求导向,坚持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要同向同行,促进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这些,都为学院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明确了着力点。

2.面临的挑战

1)用人单位对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要求更严、更高,如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体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显得更为迫切、更加重要。

2)社会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必将有所改变,这给学院争取办学资源、提高办学层次等带来了巨大压力。

3)地方高校发展竞争更趋激烈。“应用型”是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方向和发展方向。我院已有专业的省属其他高校都在努力办出特色、提升水平,呈现激烈的竞争态势。

4)转型发展、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带来新挑战。从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看,今后五年或更长时间将处在一个上水平的重要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既是学院办学由规模扩展的外延发展向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发展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学院改革与建设过程中各种内外部矛盾的凸显期。学院要面临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和办学结构的主动适应性调整。学院办学发展方向根本转变向我们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

5)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物流工程还处于培育阶段,工业工程、环境工程专业起步都很晚,安全工程专业在国内虽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硕士点;学院教育国际化工作与学校的国际化要求相差较大;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参差不齐,造成教学课程群建设与学术研究方向凝练存在困境;研究生的教育工作还没有开展,需要认真研究与探索等等;科学编制好学院的“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对学院的生存与发展极其重要。

二、“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弘扬湖工精神,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证,凝炼学科专业优势和育人特色,秉承“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发展以质量为本”的办学理念,实施“依法治院、质量立院、人才兴院、特色强院”的发展战略,为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发展理念

“十三五”期间,学院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在“四个全面”思想指引下,在湖南省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内涵发展为主题,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突出特色为重点,以和谐稳定为基础,以党的建设为保障。全面实施“内实外强,全面提升”的发展战略。“内实”就是要实事求是地面对和剖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要切实提高每一个学科专业、每一个教师的人才培养能力,提高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能够通过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就业创业质量提高、科学研究研发成果和社会服务绩效验证内涵建设的实效。“外强”主要指学院治理结构创新、品牌专业、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名师、名学生的影响力强。“全面提升”主要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学生工作、合作办学等都要按照定位高、品质高、效益高的要求规划设计,都要达到办学育人功能强,外部学习借鉴范围广、数量多,政府、行业、企业、媒体、社会认可度高。着力贯彻以下几个理念。

 一是大力贯彻内涵发展理念。内涵建设是学院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着力造就适应应用型、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要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二是大力贯彻特色发展理念。特色是学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要以特色求得生存、促进发展,提高学院核心竞争力;要依据学院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自身的优势,找准突破口,合理有效地配置资源,集中人力、物力,着力建设特色学科、特色专业。

三是大力贯彻服务地方发展理念。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要充分发挥学科、科技和人才优势,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地方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服务;要加强政校、校企合作,积极融入社会,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不断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四是大力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开放办学是提升办学水平、增强办学实力的重要途径。要加大开放办学力度,丰富开放办学内涵,提高开放办学水平。用开放办学的新观念引领学院改革与发展,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开展各种合作,积极推进与校内各部门的开放合作;要扩大国际办学视野,积极推进国际间师生的交流和互访,多途径吸纳国内外优质办学资源和优秀智力成果来为我所用、壮大自己。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湖南,面向全国,以强化自身优势为根本,以突出自身特色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适应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要求,形成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到2020年综合办学实力显著提升,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力争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建成安全工程、环境工程、工业工程及物流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十三五”主要指标见附件。

2.重要目标

1)力争获得1个专业硕士点授权。

2)力争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校级培育学科。

3)力争获得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

4)力争获得省部级人才创新团队1个,校级创新团队1个。

5)新增1个本科专业,或对专业进行调整。

6)力争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7)力争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1个。

    8)力争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1项。

    9)力争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10)力争获得专业实验室建设平台1项、建设资金1000万元。。

11)力争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1门。

12)力争获得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平台1个。

13)力争获得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14)力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

15)力争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个。

安工学院“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见表1。

1  安工学院“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预期指标

数量

指标属性

指标年度分解

备注

1

本科生规模(人)

到2020年

1680人

预期性

2016年

1750

状态数

2017年

1750

状态数

2018年

1750

状态数

2019年

1680

状态数

2020年

1680

状态数

2

实习和实训基地

3个

预期性

2016年

0个

新增数

2017年

0个

新增数

2018年

1个

新增数

2019年

1个

新增数

2020年

1个

新增数

3

专任教师数量

到2020年末不少于65人

预期性

2016年

50个

状态数

2017年

52个

状态数

2018年

56个

状态数

2019年

60个

状态数

2020年

65个

状态数

4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计划”(人)

1人

预期性

2016年

0

状态数

2017年

0

状态数

2018年

0

状态数

2019年

0

状态数

2020年

1个

状态数

三、“十三五”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改革举措

(一)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管理体制机制

    1.完善党政决策议事制度,健全党政决策议事的研究咨询、沟通协调、督查督办和执行反馈机制。

2.健全学术委员会、学位评定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各委员会的作用。

3.健全教代会、学代会,充分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

4.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

5.健全学院党务院务信息公开机制。

6.配合学校管理重心下移,按照事权相当、权责一致原则,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7.根据学校各种考核体系,完善学院评价制度。

8.完善学院决策机制,发挥学术组织、民主管理机构作用,强化民主与科学管理。

9.规范服务标准与程序。

10.实行岗位责任制、承诺制、公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和事中监督与事后评估机制。

1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培训,改进工作作风。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围绕我省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产业链、创新链优化专业设置,突出特色专业、重点专业建设。根据形势,调整增设本科专业培养方向。到“十三五”末,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工作体现行业特点,并在相关学科领域确立合理、可行且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向。

2.改善目前我院已有的4个本科专业招生、就业、培养质量状况,调整或增设1个本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081303t。重点办好安全工程专业,改造提升其他三个专业,优化专业机构,强化专业内涵。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1)稳定办学规模,调整结构,大力发展本科教育,到2020年,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680人左右

2)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本,集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培养,“十三五”期间,学生就业率继续保持90以上。

3.以卓越计划为引领,以专业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专业认证为推手,深化“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善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企共建专业、共制培养方案、共建实习(训)基地、共培“双师型”教师、共施培养过程、共同考评人才培养质量,巩固和扩大“准订单式”培养规模争取安全工程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

4.全面推进学分制、导师制、专业辅修制和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建立博士、高级职称及以上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制度,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工作,鼓励学生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发表科研论文,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5.探索注重过程的多元化考核方式,制订落实学业警示制度,全面推行学分绩点制改革,完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体系。

6.加强通识课程群和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加强由教授专家领衔的教学团队建设。按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要求,完成安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工作。其他专业按新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参考工程认证标准,完成课程教学大纲制(修)订。省部级精品视频公开课或资源共享课1门。

7.建设和利用在线网络课程资源,加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力度。自编应用型教材或讲义占比符合学校要求。依托引进和自主开发在线课程,逐步推进全校混合式教学改革,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过程相结合评价的三大教学转变。建成和上线校级在线开放课程3门,完成4门左右校企联合课程建设。

8.推行mooc、翻转课堂、案例教学、cdio等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培养方式,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教改,积极培育重大教学成果奖项目。争取国家级教学平台1个、省级教学平台1个。争取获得省级教研教改项目8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通过微课比赛,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力争获得微课比赛省级奖励2项。

9.制订实施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充实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强化过程管理与考核,扩大“三性”实验比例,继续探索“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和考核,强调真题真做。规范毕业设计(论文)大纲、指导书,加强指导教师的管理工作,显著提升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实验开出率100;50%以上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中完成,真题真做;卓越计划专业毕业设计确保100%来自工程实际;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

10.构建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等融为一体的“三创”(创新、创意、创业)能力培养体系。

11.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
    12.积极探索赛学研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大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省级以上各类竞赛获奖数10项。增加10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力争国家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

13.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日常检查和专家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的多层次教学评价制度,健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和质量年报制,做好专业评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引进第三方评价。

14.构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全方位育人机制。

15.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强化第一课堂教育的核心作用,突出第二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16.大力开展网上舆论引导和思想疏导,加强德育教育基地建设。

(三)加强学科建设,增强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

1.挖掘行业办学背景优势,聚焦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突出学科研究特色,优化学科布局,改善学科结构,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推动优势特色学科快速发展,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十三五”期间,力争安全科学与工程成为省级一流培育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成为校级培育学科。

2.积极开展学校、学科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和国际合作。

3.继续培育优势特色应用学科,建设一流应用学科,推进专业硕士授权学科建设。

4.实现教学科研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

5.重点建设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人因工程实验室等重大科研平台,积极培育协同创新中心。省级以上学科平台1个。

6.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的团队建设机制,培育跨学科、跨领域、人才聚集、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的学科创新团队。省级人才创新团队1个。

    7.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建立联合攻关机制,积极培育重大科研项目及成果。国家自科基金9项(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5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项)、省级科研项目不少于26项(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20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5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左右,其中,sci、ei、istp等收录52篇以上(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30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20篇),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年师均科研经费8万,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年师均科研经费2万。

    8.根据科研工作量实施办法,开展科研绩效考核。

9.完善和发挥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和作用,加强学术委员会体系和队伍建设,规范学术行为。

10.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全方位开展技术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人才库”、“智库”作用,在解决企事业单位现实问题方面做出重要贡献。横向合作项目10项,到位科研经费达800万元以上。

11.大力开展服务咨询,实现科技成果研究、孵化、转移有机结合。获得授权专利30项(其中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20项,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10项),科研成果转化值2亿元。

(四)扩大国际和社会合作,提高开放合作水平

1.争取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骨干企业支持,重点对接衡阳产业领域,发展产学研创新联盟和共建实验室等合作平台,培育安全特色学科专业,建设服务地方行业发展研究院。

2.加强与在衡高校、同类院校、专升本对口高职院校等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校际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协同育人、协同创新。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促进学科专业建设。“十三五”期间,力争实现国际合作教学、科研项目零的突破。教师国(境)外学术交流不少于10人次,赴国(境)外交流学生人数不少于24人。

4.不断增强在校生校友意识和爱校意识,提升在校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推动校友工作科学化、信息化。

5.“十三五”期间,实现每个专业至少对接一个行业骨干企业,扩大企业准订单式培养模式,推进校企人才培养五分对接,力争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1个,确保每个专业有1-2个固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五)实施人才兴校战略,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

    1.配合学校实施“两个一百”、“三个一批”人才建设计划。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的学科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突出师德建设。注重优秀青年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工作,为青年人拓宽视野、提升能力提供良好的发展阶梯和平台,实施“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计划”,继续到企事业单位聘请有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到我院任教。进一步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到2020年,专任教师总人数达到65人,引进博士10人,到2020年末博士学位教师达到28左右,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教师达到32左右,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教师达到30左右。晋升教授3人、副教授12人,培养或引进学术带头人2名,每年选派1-2名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国内外访问学者2名。“双师型双能型”教师比例明显提到。到2020年末生师比达到18:1(安全科学与工程生师比17:1)。安工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见表2。

2  安工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

年度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年初专任教师数量

49

49

52

56

60

拟引进人才数量(博士优先)

1

6

4

4

5

年末专任教师数量

49

(退休1人)

52

(读博2人,调离1人)

56

60

65

备注

数据未包含全职外聘教师,如每年有全职外聘老师,引进人数适当调整

2.加强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建设以高端人才领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科研骨干的科技创新团队,大力推进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实现“项目推进”的重大突破。省级以上科研团队1个。

    3.学院人才建设体制,围绕“以用为本、用好用活”创新完善人才遴选任用、评价发现、培养开发、激励保障机制,构建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个人成长与团队培育相结合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完善教师定期轮训、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加强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

    4.配合学校完善以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重贡献为标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推进以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用为重点的人事制度改革。

    5.根据新修订的《辅导员管理办法》及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

    6.按照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发展方向,加大辅导员队伍培训力度,落实相关待遇,完善与优化辅导员职业生涯管理。到2020年,辅导员人数达到9人

(六)改革岗位人事制度,激发职工员工活力

    1.注重培养优秀年轻干部,注重使用后备干部,用好各年龄段干部,重视女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工作,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对熟悉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有教学单位工作经历、有良好专业背景和管理素质的教职工重点推荐;加大干部队伍对外交流力度,鼓励优秀中青年干部访学进修或挂职锻炼。鼓励中青年干部参加境外培训,扩大干部的国际视野。

    2.执行干部“能上能下”制度,按照有利于聚焦行业产业需求、学科专业发展、节约管理成本的原则,配合学校调整优化二级学院设置,改变目前学科专业发展不聚焦、与行业产业需求脱节、难以形成鲜明特色的现状。

    3.按照科学合理、精简效能的原则,合理设置内设机构,科学核定人员编制。

    4.根据学校“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专业评岗、岗变薪变”的岗位聘任工作模式,强化岗位目标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能转”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采用专职与兼职、编制与非编制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用人制度,促进人员结构优化配置。

    5.严格贯彻以师德为首、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基本要求、以业绩和质量为导向的教师选聘考核办法公平合理、科学有效评价师德师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6.配合学校实行教师分类管理和评价及准入退出机制。

7.根据不同类别人员的考核评价办法,根据“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原则,按照学校总体要求,合理进行二次分配,实行工作效益与绩效挂钩。

(七)健全资源配置与保障机制,构建综合服务体系与平台

1.合理制定学院预算,依法依规使用经费。

2.利用网络报账平台体系,高效、规范财务报账。

3.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体制,实行资产管理信息化、规范化、实时化、精细化。健全物资采购计划、概预算、验收、使用管理、评价和监督机制。

4.规范档案管理,强化档案安全管理。

5.利用全校仪器设备网络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实验室及仪器设备的网上预约及线上交流服务。利用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基金,提高实验室开放度,提升实验室及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

6.充分利用师生综合事务一站式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服务效率,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教学和管理模式变革,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学校管理方式转变。

7.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0年新增教学科研设备1500万元,进一步规范实验室的制度。积极开发“三性”实验项目,加大开放性实验项目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博士进实验室工作方案,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确保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

力争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项,力争增加实习实训基地3个。力争到2020年建立大学生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1个。

(八)加强党的建设,保障学院科学健康发展

1.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师生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强化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2.认真落实院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重大问题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学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

3.切实加强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建立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党支部。

4.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5.巩固和扩大“五个一”经验成果,增强活动成效。

6.打好驻村扶贫攻坚战,确保圆满完成精准扶贫脱困任务。

7.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明确学院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岗双责”。落实“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深入推进党务院务公开。

8.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增强抗腐防变能力。加强党员干部的作风建设,用良好的党风带动校风、教风、学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

9.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制度执行,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10.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

11.贯彻落实中央群团工作要求,切实保持和增强工会、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组织的先进性和群众性,发挥其团结带领师生员工共谋学校发展的独特作用。

12.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优化学生社团结构和学生社团规模,开展更多特色鲜明,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社团活动。

13.贯彻落实学校统战工作。

14.关心离退休老同志,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作用。

(九)坚持以学生为本,加强学生管理工作

1.集合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社会资源服务于学生的培养。

2.健全学生工作制度,加强学生日常行为和学籍学历管理。

3.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

4.实行学生辅导员与学习导师制相结合的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学风。

5.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社团组织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于公益事业。

6.建立困难学生的帮扶机制。

“十三五”期间争取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项目2项,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活动,成绩有所突破;英语竞赛取得更好的成绩;考研录取率在5左右;就业率不小于90;积极参加安全技能大赛、ie亮剑,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等与专业相关的各类竞赛,争取取得好的成绩。

四、推进“十三五”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为更好地发挥收入分配机制的激励作用,结合本院实际,进一步完善安全工程学院二次分配实施制度,大力推进二级学院管理。确保学院各项工作顺利实施。

(一)学科专业建设

学院学术委员会负责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实行学科负责人负责制。加强对专业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的科学论证,确保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科学性、前瞻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在明确学科建设目标,理清学科建设思路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落实相关人员责任,落实学科建设经费,保证按期达到学科建设目标。

(二)教学工作

    实行专家治学,成立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授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审定人才培养方案、监督教学过程等。坚持“三级”评教制度、青年教师助课制度、导师制、教学工作激励制度、定期业务学习制度,强化教学工作目标责任制和教研室主任工作责任制,建立教学管理质量保证体系。加强教改研究及科研工作。进一步鼓励全系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积极投身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并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从资金上给予重点扶持。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依托学院教学团队,重点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优势,为培育教学名师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团队建设实施方案,完善团队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建立长效中青年教师培养机制。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发扬传、帮、带作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的相关政策,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承担本科层次主干课程的教学工作,鼓励青年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加强校企合作,大力开展纵向、横向科学研究。

    制定专门政策,不断壮大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来院授课,为引进的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兼职教授设立专业研究室和工作室,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环境,充分发挥兼职教授队伍的技术支撑作用。

(四)实验室建设

科学制定实验室发展规划及年底建设计划,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有计划、分步骤的不断完善实验室建设。

(五)科研工作

    加强以学科或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建设。在学科发展方向上突出重点,突出自身优势,有所为,有所不为。根据每位教师的学术优势,合理确定研究方向。

(六)社会服务工作

    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密切加强与企业联系,为企业解决面临的技术难题。

(七)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会议,学习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术地位。

(八)学生管理工作

通过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学生个人综合素质、个人能力和技术知识能力培养。建立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长效机制,将专业思想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使学生牢固树立专业思想。建立毕业生就业服务跟踪调查机制和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系统,形成“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管理体系。

(九)党政管理工作

建立党政联席会议的长效机制,对重点问题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式进行科学决策。

(十)保障经费投入

通过积极申报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争取国家财政支持,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要求争取学校财力重点扶持,通过加强科研及社会服务对学科专业建设经费进行补充。

 

  附件: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指标

类别

序号

核心指标

数量

指标属性

年度指标分解

备注

 

办学规模

1

全日制学生人数

1750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1700

2017年

状态数

 

1700

2018年

状态数

 

1680

2019年

状态数

 

1680

2020年

状态数

 

2

出国留学生人数

2

预期性

2016年

每年新增出国人数

 

5

2017年

 

5

2018年

 

5

2019年

 

7

2020年

 

师资队伍

1

专任教师

50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52

2017年

状态数

 

56

2018年

状态数

 

60

2019年

状态数

 

65

2020年

状态数

 

2

辅导员

7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7

2017年

状态数

 

8

2018年

状态数

 

8

2019年

状态数

 

9

2020年

状态数

 

3

教授

4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4

2017年

状态数

 

5

2018年

状态数

 

6

2019年

状态数

 

7

2020年

状态数

 

4

副教授

9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10

2017年

状态数

 

13

2018年

状态数

 

17

2019年

状态数

 

21

2020年

状态数

 

5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8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12

2017年

状态数

 

14

2018年

状态数

 

16

2019年

状态数

 

18

2020年

状态数

 

6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38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37

2017年

状态数

 

40

2018年

状态数

 

42

2019年

状态数

 

45

2020年

状态数

 

7

“芙蓉学者”特聘教授

0

预期性

 

 

 

8

师生比

1:18

预期性

到2020年末

 

 

教学质量工程

1

省级以上品牌特色专业

1

预期性

2018年

状态数

 

2

教育部专业认证

1

预期性

2020年

状态数

 

3

本科专业

4

预期性

2016年

状态数

 

4

2017年

状态数

 

4

2018年

状态数

 

4

2019年

状态数

 

5

2020年

状态数

 

4

毕业生就业率

≥90

预期性

2016-2020年每年

 

 

5

省级以上竞赛奖励

1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2

2017年

新增数

 

2

2018年

新增数

 

2

2019年

新增数

 

3

2020年

新增数

 

6

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

0

预期性

 

 

 

7

实习和实训基地

0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0

2017年

新增数

 

1

2018年

新增数

 

1

2019年

新增数

 

1

2020年

新增数

 

8

省级教研教改课题立项

0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2

2017年

新增数

 

2

2018年

新增数

 

2

2019年

新增数

 

2

2020年

新增数

 

9

省级教学团队

1

预期性

2020年

新增数

 

10

省级教学成果奖

1

预期性

2020年

新增数

 

11

省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1

预期性

2018或2019或2020

新增数

 

12

立项开发校级网络课程(在线开放课程)

0

预期性

2017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18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19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20

新增数

 

13

立项应用型教材或讲义

0

预期性

2017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18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19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20

新增数

 

 

大学生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新增数)

1

预期性

2020

新增数

 

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

1

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

2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2

2017年

新增数

 

4

2018年

新增数

 

6

2019年

新增数

 

8

2020年

新增数

 

2

市厅级以上科研课题

6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4

2017年

新增数

 

3

2018年

新增数

 

3

2019年

新增数

 

4

2020年

新增数

 

3

科研经费(万元)

40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110

2017年

新增数

 

100

2018年

新增数

 

200

2019年

新增数

 

350

2020年

新增数

 

4

市厅级以上成果奖励

1

 

2020年

新增数

 

5

申请专利

2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3

2017年

新增数

 

3

2018年

新增数

 

4

2019年

新增数

 

4

2020年

新增数

 

6

发表论文

20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20

2017年

新增数

 

30

2018年

新增数

 

50

2019年

新增数

 

60

2020年

新增数

 

7

一类刊物

5

预期性

2016年

新增数

 

5

2017年

新增数

 

10

2018年

新增数

 

10

2019年

新增数

 

10

2020年

新增数

 

8

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省级科研成果奖

1

预期性

2018-2020

新增数

 

 

环境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

1

预期性

2018-2020

新增数

 

9

安全科学与工程省级一流培育学科

1

预期性

2016-2020

新增数

 

 

环境科学与工程校级培育学科

1

预期性

2016-2020

新增数

 

10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

预期性

2018

新增数

 

11

省市产学研创新联盟

0

预期性

2016-2020

新增数

 

12

省级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

1

预期性

新增数

 

13

省级产学研合作基地

1

预期性

新增数

 

14

省级以上学科平台

1

预期性

新增数

 

15

安全科学与工程成功申报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1

预期性

2018或2020

新增数

 

 

环境科学与工程申报1次省级科技创新团队

1

预期性

2018或2020

新增数

 

 

校级创新团队

1

预期性

2018

新增数

 

16

国家级工程实验室

1

预期性

2019-2020

新增数

 

17

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

1

预期性

2019-2020

新增数

 

18

国家级科研平台

1

 

2018-2020

新增数

 

19

安全科学与工程申报省级以上科研平台

1

预期性

2018或2020

新增数

 

20

环境科学与工程申报市级以上科研平台

1

预期性

2018或2020

新增数

 

21

联合培养基地或实践教学基地

1

预期性

2018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19

新增数

 

1

预期性

2020

新增数

 


 

版权所有@威尼斯(569·vip认证)游戏大厅-Venetian Platform | 地址:湖南省衡阳市珠晖区衡花路18号 | 邮编:421002

湘教QS3-200505-000096 | 湘ICP备 11007652号  569vip威尼斯游戏智慧校园建设与管理中心维护

Baidu
sogou